服類固醇病患 出現失眠失憶

服類固醇病患 出現失眠失憶

【本報訊】類固醇及抗病毒藥物結合治療是本港現時治療非典型肺炎的主要方法,原來醫學界最初採用類固醇,是源於一次「無意的用藥」,但其後卻有非典型肺炎病人服用類固醇後出現精神問題。
在廣華醫院任職急症室護士的勞英鳳稱,今年二月底她遭懷疑導致本港爆發非典型肺炎的源頭病人、廣州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腎科教授劉儉倫傳染,她在留院期間發燒,因而要進行電腦掃描,在飲過顯影劑後,由於懷疑出現藥物敏感,故需服用類固醇抗敏,而幾小時後,她竟突然完全退燒。

副作用隨藥效消失
這次「無意的用藥」,為當時治療非典型肺炎毫無頭緒的醫學界,亮出一絲曙光。勞英鳳說,雖然類固醇治療肺炎有效,但也帶來副作用。她說:「食嘢嘅味道差過以前,痛嘅感覺又差咗少少,又冇飽同肚餓嘅感覺,連大小便感覺都開始減弱。」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沈祖堯表示,如服用類固醇的劑量大及時間長,部份服用者會出現情緒不穩的副作用,但藥效消失後,副作用會停止。他透露,不少非典型肺炎患者服用類固醇藥物後出現失眠,有兩至三人更出現幻覺,甚至有人出現短暫失憶。

望盡量減少用重藥
沈祖堯指當非典型肺炎患者肺部功能變差時,會用高劑量類固醇為病者治療,一般每人每日最多用三克類固醇,他希望用重藥的時間可盡量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