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 淨化香港

再生能源 淨化香港

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統籌 馬雅燕

非典型肺炎肆虐下的香港,這個春天不再明媚,人人都最高戒備,情況比九七年爆發禽流感時還要聞風喪膽。在戴口罩的日子裏,難得的四天公眾假期,大家無論以甚麼方式度過也難以釋懷,戴口罩的種種生活上的不便(包括要放棄追巴士)每一刻都在提醒我們病毒的神秘可怕。全體香港市民在恐懼中,終於無奈地體會到健康環境、清新空氣的重要。
最令人心情沉重的是,「沙氏」的死亡人數到本月二十四日為止,已升至一百零九人,累積個案一千四百八十八宗,無數家庭、醫院人員,甚至香港的整體經濟,都正在為此付上極昂貴的代價。
但如果有一件事情,可以讓香港每年減少二百宗死亡個案、以及超過二千宗的入院個案,香港人又是否願意去做?
地球之友較早前的研究指出,若香港訂立5%的可再生能源目標,規定香港兩間電廠的能源供應中最少5%來自可再生能源,這將會減少八千一百五十噸二氧化硫(香港電廠的二氧化硫總排放量的14%)、七千一百五十噸氧化氮(13%總排放量)、四百四十噸的懸浮粒子(13%總排放量)及一百八十三萬四千噸的二氧化碳(5%總排放量)。

空氣清新 減少呼吸疾病
污染少了,原來對減少心臟或呼吸疾病有明顯幫助。香港大學醫學院較早前根據本會提供的上述資料,估計以上的減幅將每年減少二百宗因心臟及呼吸疾病引致的死亡,以及減少二千一百零二宗因心臟及呼吸疾病引致的入院個案。
要有清新空氣,方法很多,改善樓宇設計、改用石油氣車輛都有一定作用,但肯定的是,若減少使用由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而改用「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必定有明顯的效果。
然而對於「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香港現時仍處於「零行動」的階段,政策欠奉、數據(例如可再生能源可減少多少醫療費用?可增加多少就業機會?改善了的生活質素及國際形象又會為香港換來多少經濟效益?)亦欠奉。
今日(二十八日)立法會的經濟事務委員會及環境事務委員會將聯席開會討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將是極好的機會將決策者從經濟及環保兩方面全面地審視香港引入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以往只着重經濟發展,而大大忽視了愛惜環境的香港,今天應該開始用更持平的態度來為香港制訂一個良好的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