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典型肺炎事件影響,整體市場活動大幅減慢,但債券市場並沒有因此而停頓下來,上周仍有一些企業繼續在債券市場集資,其中地下鐵路公司便首次在港推出10年期港元定息債券,內容如下:
發行日:2003年5月21日
到期日:2013年5月21日
票面息率:5.25%
最少面值:50萬港元
發行額:5億港元
地鐵為公營機構,實力受到廣泛認同,分別取得兩間主要國際評級公司的AA評級,每年回報率更高達五厘以上,十分吸引。唯一可惜的是,這債券並不是為一般零售散戶而設,每手入場費最少為50萬港元,並以50萬的倍數作為投資單位,一般小投資者根本無法參與。
事實上,這也是債券市場上最常見的發售方式──發售時並不以一般零售客戶為銷售對象。協助發債的安排銀行(稱為「安排行」或「牽頭行」)經過與競爭對手角逐後,成功取得發債體的同意,直接牽頭處理、協調和落實發債的各項細節。有些債券存有包銷性質,由「包銷行」確保債券全額發售。機構投資者獲得邀請通知後,才能知悉具體細節,直接或間接購入債券投資。所謂「機構投資者」,是指銀行、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等大型金融機構和專業投資者。若債券條款再加入「私人配售」限制,則所邀請參與的投資人士,數量甚至不能超過某一設定水平,令小額散戶更加要望門興歎。
透過這次地鐵發債的介紹,希望可以解答了不少讀者的疑問──為何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債券並不多的問題。
按債券市場上的正常運作,平均每天都有新的債券面世,只是大部份發債體並不向散戶進行推銷。事實上,發債體針對機構投資者發售債券有多個好處,包括減少印製大量發債章程、免除分銷銀行的佣金及廣告開支、縮短發債過程所花的時間、快捷掌握合適的發債利率水平,及省卻日後維持二手市場上與分銷銀行的工作等。更重要的是降低非專業投資者在參與過程中產生的任何誤會或爭議可能,及節省為保護這些散戶應有利益所帶來的額外成本。當然,較有實力的投資者,仍可透過向相熟銀行查詢,要求設有債券服務的銀行進行介紹,或直接搜查市面上自己熟悉的債券,爭取在二手市場上參與投資。但是,投資者亦需注意數點基本常識,如投資金額不會因為轉入二手市場後會變少,最少金額仍為50萬港元及其倍數;地鐵沒有責任及義務向散戶債券持有人解釋相關條款,或提供公司每年最新營運情況;持有人已被視為具有專業能力的投資者;二手市場引入了其他銀行作為中介人服務,價格較一手市場相對為高,令回報率略為下跌;二手市場價格透明度低,散戶不能每天取得不同銀行的主動報價及交易機會等。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財資部主管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 常務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