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吳家鎚
近月來鬥得熱哄哄的肺炎事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如何對抗和預防的工作上,其次如何拯救受肺炎事件出現而大受打擊的個別行業如旅遊、飲食業等。
筆者相信特區政府要在這特殊情況下,迅速採取特殊的措施救市,事實上現時我們仍等待政府有何良策。但新加坡的處理手法和經驗則告訴我們,香港特區政府如何不濟和官員事事求僥倖的心態。
其次從今次的事件中,我們發覺不少受影響的地區樓宇,都是坐落於殘破老化的地區,樓齡不少已經超過三十多年,同時衞生環境相當差勁,這亦是引致肺炎問題不斷惡化及擴散的主因。普羅市民以至政府官員同樣對此表示十分關注,但可惜的是大部份港人對環境衞生意識並不強烈,再加上政府對舊樓維修及重建政策的推行又不力,結果其實是意料之內;猶記得屋宇署早於二○○○年底已經將全港一百五十幢有迫切維修問題的舊樓公布,並強調如不維修將會被「釘契」,但成效有多大,從非典型肺炎爆發一事來看,答案已清晰可見。
事實上,從這場疫戰之中加深地暴露了舊區目前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居住密度過高、樓宇設備殘破和缺乏社區設施等,這正反映出目前城市規劃的標準實有改善之必要,當中人口密度規劃、空間建築、道路交通等都需重新厘定新的準則,但現時香港的規劃模式很大程度仍以經濟配合人口和社區發展為主導,換句話說即是「高密度」發展模式,以用盡有價值的空間,久而久之一個有病態的社區便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亦會應運而生。
面對如此的病態社區,如何修正呢?筆者相信市區重建是其中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讓舊區重生是現代社會和城市必然的發展步伐,既可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又可強化本土文化和經濟,而縱觀歐美各國政府對舊城發展和規劃的重視,正好說明市區重建的可塑性,更重要的是「舊區」的舊字並不是解作殘舊的意思,而是純舊、整潔、整齊的社區活動中心點,相反,香港的舊區則確確實實是一個個殘舊、破落的社區,連居民都不願在這居住,政府更遑論要保存甚麼社區歷史文化、培養居民歸屬感等等,更只是空言而矣!
筆者相信縱使非典型肺炎事件不出現,其他的典型舊區事件如僭建物倒塌、石屎剝落弄傷途人、走火通道阻塞引至火災等都是無可避免的後果,要預防或減低出事的機會,加快市區重建已經是迫在眉睫要做的措施,政府在這方面要加快和加強力度,否則舊區所潛藏的問題會有一觸即發可能,特區政府介時又可能會面對另一次的管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