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 吳方美薇
香港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高密度城市居住的環境衞生管理需要檢討及改善。以下幾方面希望政府能關注。
(一)室內空氣污染問題。病態建築物、病態交通和病態公共設施的監測、評估安全標準、法規、政策和執行需要全面檢討和管制。因為香港人七成的時間都在戶內作息,今次肺炎爆發,顯示家居室內空氣質素需關注,住宅、學校、地下鐵、巴士和飛機艙等高密度人流的室內空氣安全標準亦應嚴格制訂。
(二)戶外空氣污染問題。香港的城市廢氣問題一直威脅着市民的健康,香港兩間發電廠燒煤發電,成為全港八成二氧化硫,六成氮氧化物和二成二氧化碳的污染源生產者。根據地球之友的估計,採用5%的可再生能源可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碳,根據香港大學的評估可減少二百宗因心臟及呼吸疾病引致的死亡,減少二千零十二宗因心臟及呼吸疾病引致的入院個案,能源政策應考慮生態健康代價。
(三)健康影響評估。城市規劃、舊區重建、人口政策、醫療福利服務、投資移民政策、跨境人車貨流規劃、基礎建設選址、經濟旅遊發展等都應該強化健康影響評估的比重。例如人口政策,不應單從人口上限,吸引投資移民來刺激房地產市場為主要因素,亦同時應該考慮公共健康和風險,住屋環境的密度等。
(四)政策與管制架構角色和功能界定。由於功能上的模糊,局方與署方的整體發揮都受到限制。以環境政策為例,現時環境運輸及工務局的職責範圍廣,而環保署兼負上政策研究,同時進行監督和執法功能,有需要檢討和平衡,分清局署分擔角色和功能,以及跨部門的協調工作。
(五)公民意識和教育。危機教育可減低恐慌和愚昧。現時公民教育、健康教育、職業安全教育等,都是各做各的,往往是針對單一個主題,很少串連性和綜合性地介紹背景、相互影響因素和共用的解決方案。政府應考慮在現有的各類民眾教育範圍內增加公共社區環境衞生的訊息和內容,盡量把這個任務委託給非政府組織或民間團體,政府則負責檢討和制訂政策、法規和協調工作。政府應明白投資在推動社區融合、本區文化特色、地區環境優化、公民參與是有效益的宣傳和形象推銷。
今次非典型肺炎疫症危機帶給我們危機感,也帶給我們契機去檢討政策、城市規劃、生活方式和生命意義。只有共同憂患,才有共同的智慧,只有共同的行動,才有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