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推出的一百一十八億元紓困措施的確無法彌補非典型肺炎所造成的有形、無形經濟損失,但是作為「江湖救急」的措施、作為暫時的「救生圈」,我們認為政府的方案還是可行及合適的。往下來最重要的是盡快落實各項措施,讓受災最嚴重的行業及企業盡快得到應急的貸款,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
正如我們在上周的《蘋論》中指出,非典型肺炎疫情最即時的經濟影響是令消費額大幅下降,令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對資金周轉的困難。若果政府及銀行界不願伸出援手,大量中小企業將因缺乏現金周轉而倒閉,大批零售飲食、個人服務業的員工也會因而失業。現在政府推出三十五億元的貸款計劃,雖然不可能解決企業營業額不足的問題,但至少讓企業特別是一些願意守下去的企業有額外的資金繼續營運,不至於在短期內被迫結業。可以說,政府的貸款計劃就像救生圈一樣,讓陷於疫潮中的企業暫時不致沒頂。
除了政府的「救生圈」外,商場大業主及管理人同樣可以為受災的企業、商號提供一些緊急援助措施,例如按商戶、租戶的營業情況提供短期租金優惠等。
要知道租金佔中小企業經營成本的比例相當高,甚至超過一半;若果企業能在租金方面得到實減,它們能熬過「疫潮」難關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當然,有了這些救生圈不等於香港經濟就可以恢復動力、不等於企業的經營環境可以明顯改善。應該看到,只要非典型肺炎的疫情一日未受控制、只要世界衞生組織一日未撤銷對香港的旅遊警告,香港的經濟根本不會有好轉,香港的零售消費市道以至投資環境也不會有改善。
因此,最根本的救市措施其實還在於盡快令染病個案的數目下降、盡快落實各項出入境檢疫措施,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贏回國際社會及外國旅客對香港的信心,才能令商務、旅遊活動逐步恢復。
然而要控制疫情不是三朝兩日的事,為了避免大量企業在「疫潮」中倒下,政府的救急措施還是必須的,否則疫潮未過,香港經濟便已藥石無靈了。
(圖)疫潮下,飲食業成重災區,急需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