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疫手法動搖世界經濟

中國抗疫手法動搖世界經濟

香港經濟受到非典型肺炎的巨大衝擊,已無法避免。很多人擔心,如果疫情繼續擴大,疫症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也將加大。如果中國經濟受到打擊,恐怕也會負累世界經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曼本月初在《紐約時報》撰文,指作為世界生產基地的廣東如果令投資者卻步,美國技術產品的出口可能會減少,因而阻慢美國經濟的復甦。畢竟各國經濟互相依賴的程度已愈來愈深,各國已不能忽視中國這個迅速冒升的經濟體系的對外影響。

浸會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鄭毓盛

肺炎對未來香港、中國,以至世界經濟受到的影響有多大,決定於疫情在何時真的受到控制,而中國的情況又特別令人關注。由於最近疫情在北京和山西等地區已迅速蔓延,中國對疫情的態度亦急劇轉變。
國家主席胡錦濤從廣東考察返京後,即在四月十七日召開了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進一步認識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它作為當前的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當初強調中國有效控制疫情的衞生部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市長孟學農,也被免去職務。近年用以刺激消費的「五一」勞動節放長假的制度,政府也急忙宣告取消,避免龐大人流帶來疫症擴散的危險。

造成實質經濟影響
中國出現這些轉變,不僅因早階段隱瞞疫情的手法嚴重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並已開始造成實質的經濟影響;同樣重要的是,中央領導層了解到早階段的做法已令疫症進一步擴散,這樣下去大有可能在國內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隱瞞重大疫情是中國一貫的陋習,但過去隱瞞愛滋病疫情,受害的多是賣血者、吸毒人士和性工作者等弱勢社群,難與官方進行有力的抗爭。然而這次疫症所侵害的,是連大學林立的海淀區也出現多宗病例。中央再不果斷決策和行動,讓各階層人民看着頑劣的官僚行為和信息封鎖傷害無辜大眾的性命,不但難以重建國際形象,國內也難保不會起風波。因此,中國最近不斷強調要穩定北京的大局。

中央領導態度十分果斷,而且有充份動員以戰勝疫症的意圖,強調各級單位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切斷傳播途徑。這種策略無疑是正確的,但目前仍有兩個隱憂。
第一是國內的人口流動數量龐大,切斷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傳染途徑,工作十分艱巨,可能比國與國之間的防禦更難。觀乎加拿大和新加坡的情況,即使沒有像香港那樣遲誤決策、連番犯錯,仍有數以百計的病例。第二是中國很多中小城市和廣大的農村地區,醫療實力並不理想,要發現、證實和治療疫症都有困難,一旦疫情擴散到這些地區,很大程度須依靠上級迅速支援,才可能免於災難。

醫療體系仍然薄弱
最近《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增長雖然驕人,但仍是全球醫療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乙型肝炎和愛滋病等染病情況一直令人憂慮,遇上大規模的傳染疫症爆發,不一定能應付,很容易演變成全國和全球的問題。可以說,西方媒體從最初憤然批評中國處理疫症的手法,轉而擔心中國處理大規模疫症的能力。
疫症如果在中國失控,絕非世界之福。中國必須向世界證明,剛剛甦醒的巨龍,是能夠健康騰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