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股市的本質矛盾

滬深股市的本質矛盾

周八駿

據說,中國當局的高層人士至今仍然對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定位表示疑惑──究竟是企業的融資工具還是社會穩定器?然而,問題以這樣的形式來提出,顯示至今中國有關當局對內地證券市場的性質和功能仍缺乏正確的觀點。
的確,過去兩年內地監管當局一直被市場規範和發展這一對矛盾深深地困擾:偏重規範則市況容易低迷而難以發揮為企業融資的功能,同時影響社會穩定,於是,偏向發展;但是,偏重發展則容易導致泡沫過度膨脹,物極必反,於是又偏重規範。如此反覆,形成中國內地證券市場一種非良性循環。
欲擺脫這一種非良性循環,首先,在認識上必須克服僅僅以功能或功利觀點看待內地證券市場的片面性,即:不能僅僅將股市視為或者是融資工具或者是社會穩定器或者是二者兼備。而是必須將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置於中國改革開放和全球金融市場發展的宏觀背景來做全面而深入的實證分析,看清楚它究竟是甚麼。之後,才能進一步要求或期望它發揮一定的功能、產生一定的功利。

對市場特徵未有共識
中國內地證券市場規範與發展的矛盾根源於中國經濟的兩大特徵。第一,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內地證券市場屬於廣義新興市場,其基本制度帶有其他新興證券市場共同具有的一些缺陷。第二,作為一個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經濟體系,中國內地證券市場又有不同於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的特點。二者相綜合,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過程便是所謂「市場化規範化」。
所謂「市場化」,即必須克服和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羈絆,建立名副其實的證券市場:所謂「規範化」,則是指必須按國際通行的規範即全球證券市場的基本制度來建設成熟的證券市場。

滬深股市這兩年來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觀上是有關當局對於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上述本質特徵尚未形成共識,在具體工作中過度強調規範化即過份強調與國際接軌;客觀上,則是市場化遇上國企改革這一最困難問題的阻礙,國有股減持政策夭折便是集中表現。現在看得很清楚,國有股法人股之所以不能在滬深股市流通,是因為中國當局長時間裏對證券市場的性質存在疑惑,僅僅以實用主義觀點將它當作國企融資的一種工具。中國當局改正誤會時,情形已是尾大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