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 羅致光
非典型肺炎(SARS)於去年十一月在廣東爆發,一河之隔的香港卻被蒙在鼓裏,未能做好預防工作,以至疫情爆發,造成慘重傷亡,粵港通報機制更要到四月中才開始討論。
通報機制應提供的基本資料之一是患病人數,但內地的個案數目能否反映實際情況成疑。
由於這是重要的參考數字,港府應要求廣東省提供進一步資料,包括各市、縣的患病人數,並向香港居民公布。港人若曾往疫症肆虐的地方,便能有所警覺。
透過通報機制,互相交換關於疾病的知識更加重要,面對新病原體的出現,世衞指出要控制疾病傳染的工作範疇包括:引致流行病病原體的辨識、疾病測試方法的發展、治療流程、有科學根據的控制措施。要做好這些工夫,兩地應分享樣本及研究成果,包括疾病擴散狀況、病原體分析結果、診斷過程、臨床藥物測試、出院準則等,聯手對抗疫症。
在對抗疾病的時候,兩地無可避免地存在不同見解。例如,廣東省自三月初已多次指出非典型肺炎受控制,但其所謂受控的準則未必與香港相同。通報機制要有效運作,兩地應就疾病的多個問題增加了解,並盡量設立相同準則,包括疾病的定義、測試方法、疫情是否受控等。
現時中央同意成立的通報機制只限於非典型肺炎,然而流行病傳染迅速,絕不可再見步行步,應設一常設疾病通報機制,並設立準則,一旦發生嚴重疫症和公共衞生事故,即作出回應,並向市民公布案例。有關的準則可仿效世衞的警戒及反應運作,當疾病屬以下六個準則之一,包括不知名疾病、有擴散危機、嚴重影響健康或引致疾病及死亡、影響對外貿易及旅遊、懷疑屬意外或存心發放,或控制爆發的能力,便應作出回應。
近年,粵港地區發生多宗傳染病疫症,通報機制效用有限,香港應積極研究成立傳染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可行,範圍包括確認需進行調查、跟進的個案;估計疾病及其散播所造成的健康問題;制訂及評估疾病的控制及預防措施;偵察流行病的爆發並阻止其擴散;監察病原體的轉變;促進流行病的研究;察覺醫療、診症方法的改變,如新療法的影響等。研究中心亦應仿效美國,開展緊急傳染病網絡,結合不同專業、多個實驗室及醫療機構的網絡,針對一些難以解釋的死亡個案,特別是年輕健康人口的死亡個案作出跟進,美國經驗顯示這個機制有助及早發現傳染病,並發展出診斷方法。不過,這些機制能否取得成效,最終仍取決於香港能否得到廣東省以至中央政府的支持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