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大獲全勝,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在爭奪美國外交政策控制權的角力亦日漸白熱化。有官員透露,現時兩大部門幾乎每日都「零星交戰」,北韓政策、中東和平進程和重建伊拉克問題,都是雙方的「戰場」。
表面上,國務卿鮑威爾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仍維持「文明交往」,但官員披露,國務院和國防部中層官員之間的鬥爭卻十分緊張。
北韓問題上,鮑威爾捷足先登,成功游說總統喬治布殊同意和中國及北韓召開三方會談,國務院在這場角力先勝了一仗,但對於國務院派出的美國代表團團長,國防部卻要插一腳,施壓要撤掉鮑威爾倚重的亞洲事務專家凱利,換上在北韓政策上與拉姆斯菲爾德站在同一陣線的副國務卿博爾頓,但遭鮑威爾拒絕。
重建伊拉克計劃也是兩部門交鋒的戰場。國務院認為伊拉克流亡領袖沙拉比只是騙子,在伊拉克沒多少支持,不贊成讓他領導伊拉克新政府;國防部的回應是急急將他連同數百流亡部隊送到巴格達建立政治基礎。
政府內外保守派亦批評國務院,指其官僚制度妨礙喬治布殊打擊恐怖主義和對付敵對國家。共和黨籍的前眾議院議長、國防顧問委員會成員金里奇是其中一人。
與國防部長親近的他,計劃要求國務院大規模改革,包括在國會舉行聽證會,以及由退休外交官組成工作小組調查國務院運作機制。他表示想以國防部的改革成功,對比出「國務院的失敗」──他形容伊拉克戰爭前的外交努力是「節節敗退」,「連續一百二十天,我們在全球失利」。
鮑威爾曾說與拉姆斯菲爾德關係沒問題,但承認兩個部門有分歧,「我效力的政府沒一個沒有分歧和爭論。但我們本着服務人民、效忠總統的精神解決問題。」
金里奇亦指摘國務院在中東和平進程和重建阿富汗方面政策失誤,但令他決定挺身指出國務院問題的導火線,乃是鮑威爾宣布計劃訪問敍利亞這個被白宮指為窩藏侯賽因政權官員、包庇恐怖分子的國家。
國務院有官員還將總統拉入戰團,指金里奇借鮑威爾來攻擊喬治布殊,因為鮑威爾只是按總統旨意辦事。金里奇則諷刺鮑威爾替國務院重整了士氣,不過是「那些不信喬治布殊所信、想破壞喬治布殊信念的人」的士氣。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