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波代替微笑 - 鍾偉民

用眼波代替微笑 - 鍾偉民

《澳門日報》副刊「筆成氣侯」專欄,四月十七日,林玉鳳寫了篇《疾病無隱喻》,由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想到疾病帶來的附加之罪和額外之罰;病來的時候,總順道捎來一串潛台詞,別說麻瘋、梅毒和愛滋病了,朋友眼皮生瘡,我們還不是照樣宣判:「一定是偷看了女人沖涼!」這就是疾病的「隱喻」,是為人病外添刑。
隱喻和懲罰,有時候,比疾病本身更折磨人。「從非典型肺炎流行開始,大家就有一種抗拒承認的本能;不管是抗拒承認病情或是病源,都是一種抗拒。廣告教我們洗手,用眼波來代替嘴角對人微笑;恐懼教我們搶醋、搶鹽、搶板藍根與漂白水……大家又在想着罪與罰;然後,加拿大人歧視華人,中國人歧視廣東人,廣東人歧視淘大花園人;於是,大家都在歧視事實,漠視事實,忘記事實。我們忘記了,疾病本身其實沒有罪與罰,得病的人沒有罪,也不應該受罰;承認有人得病,也不是承認有罪;願意追尋病源,不是承認犯了原罪;疾病,其實沒有隱喻,沒有罪與罰。」非典來了月餘,這是我讀到的,最深刻的文字了。

恐懼,驅使我們遠離理智和憐憫;難得作者能夠自省,也提醒我們該回歸到對人的真純和關懷:病,就是病,當中沒有隱喻。
沒有個人的罪與罰,卻未必沒有整體的因和果。淘大花園一幢樓三百多人染病,病得好深;那個「原始」帶菌者,如果寄居另一座高樓,可能小事沒化大,甚麼禍患都沒有點燃;帶菌者來了,如果淘大的溝渠不是太多錯漏,過久失修,也可能甚麼災難都沒有發生;起碼,發生的事情和疫情,是不一樣的。播菌,縱然無意;住得糾纏,活得輕忽,卻未必無心。偶然,細想:原來也是必然。無意和無心,劫數就來了。淘大一大劫,香港一小劫;劫後,就是重生。重生,因為終於明白,終於警醒:「原來人世這麼骯髒。」
「疾病的終極意義是生存與死亡。」林玉鳳說。說得真好。好作者胸懷天下,不囿於港澳。劉安《塞翁失馬》:「此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我們理性了,寬容了,不把淘大那原始帶菌者貶作瘟神,視為死神,能擺脫繁縟的隱喻,昔日沒遮掩的「微笑」,大概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