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近望:審批不嚴苦了投資者

遠觀近望:審批不嚴苦了投資者

布殊攻伊已取得勝利,投資者目光開始轉移至企業季績。上周踏入業績公布期高峯,多間舉足輕重的企業發表較預期為佳的業績報告,雖然此次業績只能算是滿意,但已足令市場有良好反應。有評論員指出,如本周另一批公司的業績亦不俗的話,則顯示美國首季經濟不差,本周五公布的首季GDP增長,將會較預期為好。
本港方面,企業業績已公布得八八九九,總括來說,乏善可陳,只好用高息政策以挽回投資者的心。然而,並非所有派息企業皆能藉此留住投資者的心,部份上市只約兩年,雖然仍錄得盈利,但卻出現大幅下降的公司,受到頗大沽壓。事件進一步引證,近兩年新上市的企業,質素確是存在不少問題。港交所(388)及大多數中介機構,為求令更多公司可於本港上市,以增加收入,拉低了本港上市公司的質素,亦嚇怕了投資者,令港股處於長期低潮,難辭其咎。
筆者相當同意黃國英兄上周五專欄內所指,近年上市公司質素參差,優質公司比重又偏低,……上市少於兩年的公司一概剔出考慮之列。相信是對近年太多劣質公司可以隨意上市,令投資者蒙受損失的無聲抗議!

業績走樣解釋含糊
近期有不少上市不久的企業,上市前有不俗業績,但上市後則大倒退,不禁令人懷疑上市前所做的業績報告,真確性有多大。近年經濟差是眾多公司解釋業績倒退最有力的武器,但很多公司對投資者、分析員,甚至是記者的疑問未能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股價被拋售是自然的事。
香港需要有真材實料的公司上市,並非一個讓企業來港做實驗的市場,成功集資後看看可否繼續生存下去,不可以就等人買殼,最終令廣大投資者吃虧。筆者並不是針對小企業,只是不想有太多渾水摸魚、只為吸納市場資金為目的的公司存在。要維護本港繼續成為一個聲譽良好的金融市場,港交所及中介機構不可只短視地往當前的收入來看。當然,以近幾年本港經濟狀況,亦很難要他們只求真理而不理生計,這是香港的悲哀。
連敬涵
信誠證券高級投資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