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又奪12命<br>新近中招難救治

肺炎又奪12命
新近中招難救治

復活節原是象徵希望的日子,但昨日再有十二名非典型肺炎病者不治,成為最多病者死亡的一天。現時集中治療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瑪嘉烈醫院醫生更透露,除淘大花園的居民外,近期染病入院、來自觀塘以外地區的病者情況變得較之前的患者嚴重,而且對藥物反應欠佳,令人憂慮。 記者:陳沛敏、陳倩雯

【本報訊】自上月本港爆發非典型肺炎疫潮以來,昨日首次出現雙位數字的死亡人數。十二名死者中,五人並非長期病患,最年輕的只有三十七歲。瑪嘉烈醫院內科顧問醫生余衛祖透露,部份近日染病、又不是在觀塘區居住的病者病情出現類似淘大居民病者的情況。他形容:「佢哋病情惡化嘅速度快啲,對藥物嘅反應冇咁明顯。」
余衛祖昨在記者會上指出,現時香港治療非典型肺炎的方法已進入成熟期,但最近除淘大花園居民的病情較嚴重外,來自觀塘以外其他社區的病者的病情也較差,對治療的反應又不太理想,原因有待調查。對於這批患者,院方在使用三氮唑核
病毒已產生抗藥性
有醫學界人士懷疑,病毒可能已對三氮唑核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承認,三氮唑核 但他補充,此藥對付在老鼠身上引起肝炎的冠狀病毒非常成功,而且在世上現存的抗病毒藥物中,對付非典型肺炎效果最好的還是三氮唑核

年老病人死亡率高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沈祖堯指出,威院以三氮唑核 瑪麗醫院則開始採用治療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及免疫球蛋白,治療對三氮唑核 另一方面,余衛祖根據至今本港的死亡個案,歸納出四大共通因素,包括年紀較大、有長期病患、較遲求醫及病情較嚴重。其中最明顯是年齡因素,死亡率最高的年齡組別是七十五歲或以上人士,死亡率近三成(見表),遠高於整體死亡率百分之四點六。
同時,近七成死者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肺病、高血壓及中風等。死者平均在發病後第七天才入院;康復者則約在發病後五天已入院,顯示較遲入院,危險性較大。

31新症2人為醫護
醫院管理局高級行政經理劉少懷卻指出,昨日公布的十二名死者都是三、四個星期前入院,入院後病情反覆,須接受深切治療,當中包括兩名淘大花園但並非居於E座的居民。傳染病專家兼醫學會會長勞永樂認為,現時醫院深切治療部人手緊絀,病人缺乏照顧,可能是導致死亡人數增加的原因。
昨日新增染病個案共有三十一宗,包括兩名那打素醫院的醫護人員,以及兩名早前入院的淘大花園居民,仍然留院的九百多名患者中,一百零九名病人在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
日前到廣東交流的東區醫院內科部門主管任燕珍指出,國內治療方法與本港類同,但對需儀器輔助呼吸的病人,較多採用毋須插喉的呼吸機,經驗可供本港參考。同時,內地以中藥治療部份病人,但只屬輔助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