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個案仍然不斷上升,前線抗炎員工的工作壓力日漸增加,工作環境繼續高危,人手日見緊絀,醫療系統涉臨崩潰。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許寶強
醫療系統面臨的危機,近因自然是非典型肺炎的高度傳染性,疫情不受控制;然而,這同時也反映了香港醫療系統的根本問題,具體表現是缺乏彈性和迅速地回應危機的能力,而近年短視的醫療政策更進一步加劇了這制度性的局限。
在財赤壓力和所謂「資源增值」的原則指導下,近年香港的醫療系統改革,基本上是循着以下的方向進行:凍結甚至減少職位、提高員工的勞動強度和延長工作時間(包括應付日益增多的行政管理要求)、以合約制、兼職和外判等方法來降低成本。這些改革的結果,令前線醫護人員壓力大增。在非典型肺炎危機未爆發前,醫護人員對加班過多、工時過長的投訴已時有所聞,醫療失誤的報道也此起彼伏,甚至有醫生因壓力過重而輕生,這些現象均反映出醫療系統的運作已超出負荷。非典型肺炎的出現和擴散,更是百上加斤,情況確實令人憂慮。
目前政府提及的可能應變方法,除了盡量增聘人數有限的本地醫護人員以外,還包括將部份公共醫療服務以買位的方式移交私營醫療機構承擔,並同時打算向國內「班救兵」。不過,這些方法本身存在極大的局限。
首先,由於上述的「資源增值」等削減職位以至對新血的培訓,以及過去缺乏彈性的僱傭制度導致有經驗的專業員工流失(例如資深女護士因生育或家庭考慮而離職),使得政府在危機當前難以增聘足夠的專業人手,遠未能緩解當前的困局。其次,買位、外判的方式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服務的類型也不全面。最後,國內本身的真正疫情恐怕不比香港為輕,醫護人員也受感染,再加上醫療系統的運作、工作方式以至語言使用均有所不同,國內醫護專業也未必能夠對香港作出太大的幫助。
臨時性的措施至多只能暫緩危機,要徹底解決醫療系統面對的問題,得從根本放棄極為短視的所謂「資源增值」政策,以及改變缺乏彈性的僱傭制度,具體的做法可以在不投入新資源的情況下,以共享工作(job-sharing)的方式,多設新職位,讓新血加入壯大醫療隊伍,減輕前線員工的壓力。共享工作比兼職、合約制優勝的地方,是可以留住因崗位缺乏彈性而離職的經驗員工(如因生兒育女而不願全職工作的醫護人員),同時又可減少招聘、選擇和培訓新員工的成本,更能使前線人員不致過份操勞。此外,也可考慮將資源分散至社區,不再集中在幾家大醫院,讓社區醫療體系照顧一般的病人及協助防預疾病。未雨便應早綢繆,更何況現在危機已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