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登高晝不秋、夜作太平山頂遊」,清末著名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一八八七年遊歷太平山後有這樣的感想。事實上,太平山可以說是遊港旅客必到的景點。作為香港島最高地標的太平山,不但是旅客飽覽維港景色的最佳位置,環繞山頂的蜿蜒小道,更包藏歷史悠久的古迹文物,以及珍貴的植物花卉。
漁護署近日公開發售介紹山頂的書本《爐峰》及網頁(peaktrail.net),讓公眾一同探索山頂的樂趣。
太平山的命名眾說紛紜,相傳太平山原名硬頭山,自著名海盜張保仔於十九世紀初向官軍投誠後,港島漁民深慶從此太平無事,才將山名改為太平山。在香港開埠初期,太平山亦有爐峰之名,英國人則稱之為域多利亞山。從文獻記載發現,太平山一名應出現於道光初年,故山名由來與海盜肅清一事有關亦相當可信。
山頂今天成為港島高尚住宅區,然而,初期的太平山可說寸草不生,只有岩面及大石草坡。在一八六○年間,港督羅便臣爵士決定於山頂興建港督別墅,加上一八八八年山頂纜車通車,外籍居民開始遷上山頂追求更佳居住環境,山頂才開始興旺起來。
昔日被喻為「山頂最宏偉及漂亮的建築物」的舊港督山頂別墅,遺址已變成綠油油的山頂公園,但別墅的守衞室仍然保留下來,更已被列為法定古迹。在長年累月中陪伴守衞室冷看香港變化的,還有柯士甸山道旁的一座觀景亭,這座由當時猶太裔富商庇利羅士捐建的觀景亭,默默屹立山頂已接近一個世紀。在漫步以棧道方法興建的盧吉道時,不妨留意這條當年被喻為「用人工征服自然」的架橋工程,同時感受在雲霧濃罩間,「霧鎖仙橋」的迷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