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在非典型肺炎肆虐,財政司司長偷步買車事件餘波未了的形勢下,政府突然公布三人專家報告,打算將港交所的上市審批權移交證監,希望藉此提升本地證券市場的股票質素和監管水平。
自從八十年代中政府將四間交易所合併,成為聯交所後,香港股票交易在壟斷經營下,早已被人謔稱為私人俱樂部,只有同聲同氣的人才可以入會發財。
八七年十月股災,聯交所主席半夜「知會」當時的財政司停市四天,讓投資者冷靜一下。結果復市後,恒指暴挫三分一,政府要動用公帑拯救恒指期貨市場,停市決定令香港成為國際笑柄。
政府藉八七年股災機會,整頓當時以華資為主的聯交所,希望令香港股市走向國際化,吸引更多外資。九十年代初,內地的紅籌國企公司陸續來港上市,加上樓市愈炒愈熱,將股市推向瘋狂境界,恒指從九一年的四千多點炒至九七年的萬六點。
一場金融風暴,恒指一年內暴挫一萬點,跌至六千點,我們的財金官員為了「打大鱷」,九八年八月動用公帑千多億元入市救大藍籌,完全扭曲市場運作。財金官員更指各交易所和結算公司辦事不力,硬要把它們合併起來。
由於貨源不足,以致大鱷可以在年多之內,把恒指舞上至二○○○年初的一萬八千點,大賺一筆。之後趁政府出貨,又再推低恒指圖利,恒指至今已下挫一萬點。
然而過去三年,恒指下挫的幅度還遠不及創業板指數及電盈的九成多跌幅。回歸後特首大力推動創新科技,交易所即響應成立創業板。但在創業板抽水最多的公司,竟是資金雄厚,獲得種種豁免打尖上市的大藍籌,完全違背當初成立創業板的目標。
過去十多年,本地財金官員及交易所負責人的表現,已令香港股市不再成為上市集資及推動經濟的渠道。從期指、紅籌國企和科網生化股,以至近年的民企,交易所每推出新產品,總帶來大災難,將股民及市民辛苦積聚的退休金,轉移給一群西裝筆挺、肥肥白白的「大騙子」。
不少學者指出,香港的市場監管水平及公司管治質素,竟不及印度和孟加拉等落後國家,遑論成為金融中心。市場人士的別號是「賊」,問題是如何分辨「大賊」和「小偷」而已。大賊小偷早已視監管者為無物,隨意發放假消息和做假帳騙財,然後逃之夭夭。
港交所上市後,集市場參與者、審批者及監管者職能於一身,情況有如政府作為地鐵的大股東,顯然存着極大的利益衝突。政府在推動交易所及地鐵上市時,早應注意到問題所在;等到現在才將不同角色分開,自然事倍功半。
政府本想藉仙股股災去收回港交所的上市審批權,財金官員更擺出強勢領導姿態,即時接納和實施專家小組的建議。但以特首和財政司司長的領導能力、民望和道德情操,只會「有姿勢、無實際」,令人多一個取笑機會,視作鬧劇。
事實上,不少股民過去幾年,已因財金官員及交易所負責人的「優秀表現」,把資金輸得七七八八,早已離開市場,只餘下基金經理繼續亂花別人的血汗錢。將來由誰負責審批上市公司,對股民來說已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