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注的淘大花園非典型肺炎疫潮,其調查報告昨日終於公布。經過兩個多星期調查,政府歸納出四大原因,包括浴室排水渠U形聚水位乾涸,導致帶病毒的糞便液滴(droplets)隨空氣倒流屋內;以及狹窄天井位的「煙囱效應」等。官員承認,全港大部份樓宇都有類似結構,市民須慎防事件重演。報告公布後,下一個焦點將是世界衞生組織會否接納港府的解釋。 記者:陳沛敏
【本報訊】政府的調查報告指出,淘大疫潮的病源是一名三十三歲在深圳居住的腎病患者,上月十四日出現非典型肺炎病徵,其後兩次到E座中層一個七號單位的弟弟家中,期間肚瀉使用單位的廁所,由此將病毒傳播E座的其餘十多名居民,這些病者再將病毒散播到E座及其他座數的居民,至今共有三百二十一人染病,其中八人死亡。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承認,本港不少大廈都有同樣的設計,但只要居民定期保養及維修渠管,並定時向排水位倒水,防止U形位乾涸,應可避免。她希望,「唔會咁蹺」再出現類似淘大爆發疫潮情況。有學者更強調,全港有七至八成大廈的污水渠類似淘大設計,長遠考慮應更改設計。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在記者會上指出,造成淘大爆發疫潮的經過,相信是源頭病人的病毒,分別透過糞便經污水渠,以及升降機等設施的人與人接觸,傳染這十多人,他們再透過接觸及受污染環境設施等,將病毒擴散至E座內外居民。
由於淘大花園三分二染病居民都有肚瀉,導致大量含病毒的糞便排放至污水渠,污水渠U形聚水器乾涸,造成浴室「毒氣室效應」相信是疫潮的首要傳播途徑。楊永強解釋,因U形位乾涸,未能阻隔含病毒的污水小液滴,每當居民使用浴室,關門及開動抽氣扇,造成室內負氣壓,病毒便通過地台排水口入屋,加上居民淋浴時產生水蒸氣,有助液滴形成;浴室又只有三點五平方米,液滴黏附在毛巾及其他用品上,感染居民。
其次的傳染途徑,除人與人接觸外,相信是環境受病毒污染。當局在淘大花園的停車場、垃圾站和食肆一帶,發現不少老鼠及曱甴,牠們未有染病,但其排泄物都含冠狀病毒,反映牠們可能是病毒的被動載體。至於造成染病個案集中在七、八號及高層單位,則相信是因為只有一點五米距離的天井間,出現「煙囱效應」,尤其是當局在E座四樓發現排氣管爆裂,居民沖廁時,含病毒的液滴可能向上飄升及擴散。
淘大的調查報告將直接影響世衞會否取消對港實施的旅遊限制,對於調查結果能否獲世衞接納,楊永強沒有正面回應,只強調有世衞專家參與今次調查,世衞是否取消旅遊限制,除淘大結果外,還要視乎社區新感染個案的數字等條件。
調查又發現,淘大染病個案四成居住在E座、其餘依次為C座、B座及D座,以及另外十一座樓宇。E座中又以八號單位染病個案佔逾七成;七號單位個案則佔逾四成。樓高三十三層的大廈中,受影響的十樓及以上單位又較以下單位為多。以發病日期計算,疫潮先在E座爆發,三日後擴至其他座數,至上月二十四日達至高峯期。
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嘉仕指出:「淘大花園嘅天井設計同污水系統好普遍,香港好多屋苑嘅設計都係差唔多,只要有基本嘅傳染條件,就係有一個超級帶病毒者,又遇啱類似淘大嘅環境,唔排除會有第二次大規模疫症爆發。」
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教授陳維田指出,全港有七至八成大廈的污水渠也是類似淘大花園的單管式設計,長遠應改為雙管式設計,將污水和廢水分開排放。但他強調,對於單管式的污水渠,大廈管理只需確保天井沒堆積垃圾,經常清潔消毒,保持空氣流通,可減低病毒傳播。
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陳佐堅表示,與淘大花園差不多時間落成的同類大廈,大多沒有更換或維修污水渠,居民可暫時用布或膠紙,封着地台排水位,排水時才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