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政府令中央失信心

董政府令中央失信心

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日理萬機的國家主席胡錦濤突與董特首匆匆會面,對已陷於失控的香港疫情表示關切。從會見的安排來看,胡主席與董特首坐在中間,其他官員坐在兩旁陪着,凸顯香港才是會面的主角。胡主席為了解香港疫情專程南來,可見中央對香港目前處境的焦慮與擔憂。
香港是世界大都會,是中國最現代化的一座城市,但在處理疫症爆發的決策上,除了透明度、資料發放較為可取外,其他可說乏善足陳,與國際城市的美譽絕不相稱。病毒在社區迅速擴散,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旅遊業首當其衝,其他相關行業也如骨牌般倒下,百業蕭條,未知何日才能恢復。

不少人認為,香港的存在價值,是要在經濟上成為中國的資產,但若疫情繼續惡化,即使不變成中國的負資產,也嚴重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遇到重大危機,董政府往往不能自我解決問題,每每要中央表達關切,甚至出手相救,香港的地位肯定江河日下,被中國各兄弟省市瞧不起。
是甚麼原因令香港出現進退兩難之局?這場抗疫戰,處處反映我們陷入領袖真空危機,正由於我們在一個無領袖、無方向的混亂狀態,致使瘟疫失控蔓延,染病和死亡人數僅次於幅員廣闊、比香港落後,且官僚主義嚴重的中國。由於決策者瞻前顧後,延誤時機,防疫措施永遠跟着病毒走,病毒未失控擴散前,一味否認,心存僥倖,沒有果斷有效的措施,在大火燎原前建立隔火牆,結果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政策全部搖擺不定
決策官員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令控制疫症的措施落後於形勢,這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的原因,與目前的政治體制關係密不可分。政府缺乏民主成份,欠民意認受性,推出任何稍有爭議性的政策,除了二十三條立法外,都搖擺不定,遭輿論抨擊便驚惶失措。抗疫有如打仗,政策刻不容緩,更要一步到位,例如是否停課?隔離政策要到甚麼程度?需否公布染病大廈名單?出入境檢疫措施如何實行?沒有信心,害怕被指違反人權,遲遲不敢實行,又不夠徹底,效果受到質疑。這是「民主無量,獨裁無膽」的典型寫照。香港的體制不改,官員的腦筋不換,今後遇到重大危機,又會陷入同樣的惡性循環。
胡溫體制成立不久,百事待興,國家主席便要親身南來關心香港疫情,令人側目。政圈盛傳董建華未到二○○七年就會退下來,傳言未必可信。但若要中央一次又一次勞師動眾解救香港的危機,中央對董政府愈來愈失去信心和耐性,傳言或會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