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策略刺激經濟

全方位策略刺激經濟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非典型肺炎疫症令本港經濟進一步受打擊,本文作者認為要改善疲弱市況必須靠全方位策略,繼昨天提到的有效運用外滙基金外,今天續談另外四個建議。

(二)暫停強積金供款。
強制性公積金成立的目的,是要港人為退休生活作安排,然而對生活捉襟見肘的人來說,濟燃眉之急比安排退休更重要。由強積金二○○一年初開始實行至今,強積金基金平均錄得虧損百分之十五點四,全港有五個基金錄得虧損超過四成,九家主要服務供應商共一百一十一個基金中,有七成出現負回報,與其讓供款蒸發於無形,何不暫停強積金供款?現時每年僱主及僱員總供款約二百億港元,政府毋須動用公帑,便能為市場帶來可動用收入一百億港元,而僱主亦可節省百億港元開支,藉以減少虧損,更能減低公司倒閉的機會,何樂而不為?政府更可規定有可觀盈利的公司繼續為僱員供款,或在有盈利時慢慢為僱員補回供款。
特區政府說強積金由僱主及僱員共同承擔是有點愚昧,從簡單的經濟分析指出,僱主為僱員的供款會在薪金調整時,全數轉嫁在僱員身上;特區政府更早以修改合約員工的聘用條款,政府為合約僱員的供款全數在約滿酬金中扣除。

(三)職位分享。
筆者一直反對職位分享,為了度過肺炎疫症短期而嚴重的影響,僱主及僱員要共度時艱,雖然裁員能有效減低成本,但會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在逆市中保留實力,經濟復甦時便能馬上大展拳腳;僱員亦要諒解僱主的苦處,「兩人一份工或三人兩份工」,總比失業好。這方法是以高就業不足率換取較低失業率,對低技術職位較為可行,例如:飲食、零售及運輸業等;而在職僱員的消費亦會較失業人士高,但上述方法只能治標不治本,絕不能解決失業問題。

(四)刺激本地消費。
眾所周知香港人喜愛群體活動和出外旅遊,如無意外,港人只能短時間自我隔離或遠離群眾,筆者相信兩個月是隔離期的極限。本地的零售、飲食及娛樂事業,若能推出有創意的市場推廣活動,吸引苦悶的港人增加消費,應該不會太困難,更何況出外旅遊可能會受到不禮貌待遇或歧視,在長假期留港消費的比率會很高。現在是市場行政人員發揮所長的時候,以筆者所知,一家中價的飲食集團,推出特色平價自選套餐後,晚市座無虛席,這正好表現商人靈活多變的特質。

(五)定立「醫護人員日」。
全港市民對義無反顧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深表敬意,可惜特區政府還沒有作出適當的表示;筆者在此建議將非典型肺炎正名為「冠病毒肺炎」,一方面肯定研究人員的成果,更可轉移視線和減低市民不安的情緒,若世界衞生組織定為官方名稱,對提高港人地位及自信心有正面影響。而定立「醫護人員日」是團結港人的重要步驟,藉以凝聚港人力量共同面對疫症,若特區政府能游說聯合國定立「醫護人員日」,更有助提升特區政府的民望及國際地位,最佳的日子是香港大學公布成功培植出冠病毒的三月二十二日。
香港正面對前所未見的困境,特區政府不但不能發揮領導作用,所推出針對非典型肺炎疫症的措施,亦只是按照輿論所倡導的方向。與其坐以待斃,港人更應團結一起共闖難關。筆者建議特區要採取全方位策略刺激經濟,成功與否要看港人能否逆境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