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就政府發表淘大花園爆發非典型肺炎的調查報告,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的六人研究小組認為,報告只能夠解釋E座源頭的情況,但未能詳細分析病毒的散播途徑。根據研究小組的推斷,源頭單位的抽氣扇把帶有病毒的溫暖空氣抽出室外,隨着狹窄的通風天井向上升,從而進入其他單位,造成感染。
港大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李玉國昨在記者會上表示,研究小組的一系列分析及實驗顯示,淘大花園的情況是連串事件在機緣巧合產生的結果。研究數據顯示,涉嫌「超級帶菌者」在單位浴室內釋放病毒後,熱水花灑會產生小水點霧,而抽氣扇把帶有病毒的溫暖空氣抽出室外。
李玉國解釋,由於七號及八號單位間的通風天井只有一點五米闊及六米深,通風能力甚差,帶有病毒的空氣以每秒約零點五米的速度向上升,進入高層單位。由於疫情爆發前的風向是由七號單位吹向八號單位,所以八號單位的感染個案較七號單位多。
港大工程學院院長李行偉說,政府與港大的調查報告相輔相成,前者只能解釋E座源頭的情況,但對病毒的散播途徑則未有詳細分析。至於港大的研究,則提出了發生E座特殊情況的假設。
此外,中大也就淘大花園的大廈設計進行了調查,透過「計算流體力學」分析E座單位廢氣倒流的可能性。
中大建築系教授鄒經宇表示,七號及八號單位間的天井設計會令空氣在有限氣流下,仍會徐徐向上升,無論是廚房及廁所排出的廢氣粒子,以至晾曬衣服的水氣等,不只會滙合氣流向上傳,更會進入其他單位,於是造成病毒感染,爆發疫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