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以來對香港的經濟前景都審慎樂觀,亞洲金融風暴所帶來的最壞影響已經過去;但一場非典型肺炎疫症的小天災,因領導人的嚴重錯失已演變成比「九一一」更大的災難。若特區領導人能早點聽取醫護的哭訴,最遲在三月中作出果斷措施,香港絕不會被世界衞生組織間接宣布成為疫埠。港人若等待特區政府出招救市,有如「守株待兔」;花時間批評昏庸的領導人亦無濟於事,現在是時候全民在逆境中自我尋找出路,港人要努力牽引特區向前發展,而不是被特區政府拖進無底深潭。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只要能在短期內控制疫症的擴散,非典型肺炎事件不會對本港經濟基礎有破壞性的影響。從理論層面來說,改善香港經濟要針對兩方面:重建港人信心及刺激疲弱經濟。要達到以上兩個目標是知易行難,筆者才疏學淺實在沒有靈丹妙藥,只知道要全方位策略才能奏效,在此拋磚引玉寫下五個建議,冀望其他人能指正謬誤,引領香港走出經濟深谷。
(一)有效運用外滙基金。特區政府的總儲備,大致分為財政儲備及為穩定港元而成立的外滙基金,而政府的財政儲備儲存在外滙基金中一起投資,負責管理外滙基金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二○○二至二○○三財政年度,特區政府的財政赤字預計高達七百億港元,但特區政府的豐厚總儲備只減少不足二百億,降至今年二月底的九千六百零七億,當中三千零四十七億為財政儲備,財政司司長不斷說財赤嚴重,是技術性多於實質。香港坐擁的外滙儲備列世界第五,因動用外滙基金的技術性問題,而不設法解除無形規範,本質上「因噎廢食」。
因為相關條例的規範,政府不能動用外滙基金解決財赤問題,事實上,外滙基金的累積盈餘高達三千多億。假設特區政府無法解決財赤問題,財政儲備一旦被花光,特區政府的運作基本上會癱瘓,但同時間外滙基金還不斷上升,儘管香港能有效捍衞聯繫滙率又有何用?讓外滙基金無止境地增長,實在毫無意義,特區政府應研究外滙基金及財政儲備的安全水平,並將數千億元的餘額變成為可動用儲備。
外滙基金去年的投資總回報逾四百六十億元,當中只有一百四十多億元撥入財政儲備;明顯地,高財政赤字只是特區政府的數字遊戲。另一方面,財政儲備的主要組成部份是土地基金,基金本年度的預算結餘為二千五百九十億元,佔政府財政儲備八成半,按規定土地基金只能用作投資用途,鑑於現時財政緊絀,政府建議將土地基金撥入政府的一般收入帳目之內。筆者在此進一步建議外滙基金投資總回報,短期內全數撥入財政儲備,長遠要全面檢討外滙基金的相關條例,讓特區政府能靈活運用豐厚的總儲備。
在經濟低迷下,最新的預算案建議大幅加稅,是違背經濟學的基本原則,正所謂「積榖防飢」,現在正是運用豐厚儲備刺激經濟的關鍵時刻,財政司司長應馬上修定預算案,推出有效刺激經濟措施。再者,財政赤字佔特區政府總儲備的比率十分低,財政司司長不應該過份強調財政赤字的嚴重性,嚇怕港人及國際評級機構,對香港沒有半點好處。(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