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目光都可以看到,侯賽因倒下來了。一次又一次,在巴格達城中,一處又一處,不同的侯賽因的銅像被拉倒下來,頭顱被擲在地上,被人們湧上前去,用足踢踏。
侯賽因倒下來了,垮了。雖然沒有官方正式宣告他已經垮了的訊息,但這樣一次又一次他的銅像倒下來,不言而喻,這個一代梟雄的小獨裁者,已經淪落到讓人們發出歎息的境地:「固一世之雄也!」
伊克拉的戰爭還沒有結束,但侯賽因的統治卻是默然而息地垮了,結束了。
侯賽因稱霸中東,儼然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但最後的下場卻表明,這實際上是一隻「紙老虎」。
當布殊的大軍壓境,他是以不可一世的姿態挺然而立的,人們雖然料定他最後必敗,總以為他要打幾個大仗,重創美、英聯軍,然後以雖敗猶榮的英雄姿態下場,沒料到他卻如此不爭氣,一次硬仗也沒有認真打過,就棄城失地,一聲不響地悄悄下台了,至今是死是活,是隱匿於地下還是逃亡於國外,沒有人知道。看樣子,很像是死於轟炸轟擊之中,來不及道一聲「拜拜」。
這是一次無聲無息的死亡,死得一點也不光采,失敗得一點也不光采!
美國官方這回倒是謹慎了,只敢宣布侯賽因統治的結束,不敢輕易說他的死亡或逃亡。
戰爭還在進行,但是已近尾聲,至今為止已經進行了二十八天,可以算得上速勝。
侯賽因並沒有雖敗猶榮,布殊卻也沒有因勝而榮。他打垮侯賽因,應記一功,但因戰爭破壞了和平,是不是這一份除暴之功可以抵銷得了,應有爭論。
世界上,反對美國打伊拉克戰爭而遊行示威的,每一次成千上萬以至幾十萬,總數不少於千萬人,這聲勢是浩大的。
人們不能接受美國打起的這場戰爭,卻不能不接受這場戰爭的勝利。接受是一回事,不能忘記是另一回事,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人,他們原已對美國的阿拉伯政策有反感,經過這一次戰爭,反感只有更深了。
在伊拉克,除暴之後,還有安良的問題,新政權如何安排,不是美國完全可以做主的,它必須伊拉克人民接受,也必須聯合國接受。在和戰問題上,聯合國沒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在和平建設問題上,聯合國不應該再輕易被忽視吧。
這次戰爭因沒有幾場激烈的戰鬥,幾個城市的易手也沒有進行過激烈的巷戰,雙方死傷的人數都不算多。美國向巴格達的巴勒斯坦大飯店轟殺了幾名記者,卻推諉責任,實在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