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天山童姥一介女流居然將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主人治得服服貼貼,靠的是甚麼?是一種叫「生死符」的天下無雙的奇毒,中了毒之後,若一年不得解藥,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死生相許?」對於那些沉溺在瓊瑤炮製的「愛情烏托邦」中的癡情男女來說,瓊瑤式的「愛情」便是一道沒有解藥的「生死符」,單是她的處女作《窗外》,在內地便不知誘發了多少師生孽戀。
現實中的愛情是極其複雜的,既有純潔美好的一面,也有骯髒陰暗的一面,可在瓊瑤筆下,性慾被剝離,愛情被淨化了,只剩下崇高、浪漫、忠貞等褒義詞。這些貌似美好實則虛幻的「愛情」,最容易蒙蔽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使他們信以為真。
喜歡金庸小說的人一輩子都會喜歡,可是,對瓊瑤小說入迷者,隨着心智和情感的逐漸成熟,慢慢地卻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於是,對瓊瑤的拋棄,是成長的必然。
同時,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開放的深入,性解放觀念也對內地的愛情觀慢慢地進行「和平演變」,網路的無孔不入為「只求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新潮愛情提供了極度的便利,性產業的繁榮「娼」盛、一夜情的氾濫成災,使瓊瑤式愛情漸漸沒了市場。
而這又恰恰是一個市場經濟的時代。
所以,「天山童姥」聰明地轉型了,發「生死符」的時候,輔以點笑穴的手勢──於是便有了《還珠格格》的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