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在2001年9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999年至2000年期間,海外機構投資者佔去本地股市總成交額約為三成八,再加上本地機構投資者接近兩成的比重,令機構投資者所佔的市場總成交額達五成八,足以反映機構投資者對大市的影響力。因本地經濟環境轉差,股市的投資機會明顯減少,尤其是在去年細價股股災後,機構投資者對大市的影響力愈來愈大。
提起機構投資者,大多數散戶可能會聯想起一些經常左右大市上落的基金經理,認為他們有點石成金的能力。實際上,這些機構投資者只是按照一系列的守則來辦事,運用由該系列守則所賦予的權力處理投資事務,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自主權。
以一般的單一股市基金為例,基金經理只能把籌集到的資金投資在單一股票市場之中,即使其他地區的投資市場有更好的前景,亦絕不能沾手。面對跌市時,他們亦只好找尋有機會跑嬴大市的股份作為對策。
因此,近日股市持續下跌,大部份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開始流入部份抗跌能力較高的股份,令該類股份的跌幅明顯較大市為小,當中以公用股的走勢更為明顯。
例如過去一周,恒指之跌幅達百分之2,但中華煤氣(003)及中電控股(002)的股價不跌反升,升幅分別為百分之2.4及0.6。雖然升幅有限,但兩者之差距已達百分之4.4,回報很不錯。由於該類公用類別之股份亦是恒指成份股,若把該類股份都從指數中剔除,相信指數與股份之上落差距更可達百分之5以上。所以,投資者絕對有充份理由在跌市中換馬至公用股份之中。
彭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