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軍為主力的聯軍迅速取勝而不用付出重大傷亡代價(平民傷亡比率在現代戰爭中亦算輕微),相信亦出乎聯軍司令意料之外,不然美國也不會在戰爭中段宣布大舉增兵,聯軍戰力強大固然是事實,但侯賽因政權不得民心亦是主要原因,數十萬大軍之中,曾經力戰的只是少數,因此美軍未受到真正考驗。
美軍軍力冠絕全球是事實,但以這一場戰爭推論美國可打遍天下無敵手,亦屬武斷。肯定的是,美國會檢討這場戰爭的經驗,調整日後的國防政策。美國軍事建設的未來發展,值得所有關心全球政局的人關注。
美軍的軍力建設,是要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由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國際政治合縱連橫、美國政權更替所引致的政策調整等等,要準確預測美國國策走向,並不容易,但假設布殊連任的話,筆者認為美國軍力會有以下調整:
整體建設 --美國會略為縮減軍力規模,但將會更強調快速部署能力及快速全球打擊能力,例如建立巨型浮動基地部署在敏感地區,將部份彈道導彈及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潛艇改裝為具備常規打擊能力,發展巨型運輸機等。另一方面,要以較少兵力發揮同等戰鬥力,軍備的科技含量要進一步提高,例如發展無人戰機、機械人戰士之類。
空軍建設 --美國已投入大量資源研發無人駕駛戰機,在未來十年間可能開始服役。而隨着F22「猛禽」式戰鬥機及F35聯合打擊戰機未來十年間漸次成軍,美國空軍會進一步拉開與其他國家空軍的距離。一個中隊的F22戰機,便有力收拾一個中型國家整支空軍部隊。
海軍 --航空母艦戰鬥群仍會是無可取代的快速部署火力平台。「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最後一艘CVN-77號已命名為「喬治布殊」(老布殊),之後便會開始下一代母艦CV-X研製。新一代驅逐艦已在研製,美國海軍軍艦將會減少,但戰鬥力不減,仍會是世界強大海軍。
海軍陸戰隊 --作為應變速度僅次於空降師的地面戰鬥部隊,海軍陸戰隊的規模只會略為縮小。新一代「聖安東尼奧」級兩棲作戰支援艦將陸續服役,F35的垂直降落型將取代AV8B「鷂鷹」型,AAA-V兩棲突擊戰車和OV22「鶚」型傾旋翼飛機(此型飛機設計奇特,兼具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之長)等新武器將令陸戰隊機動力大增。
陸軍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認為傳統的裝甲師及機械化步兵師裝備太重,太難調遣,如果他繼續在位一段時期,肯定會把美國陸軍改造為以規模較小(例如大至八千人的旅級單位)但調動更靈活的部隊為骨幹,並會投入大量資金開發較小較輕的新坦克及步兵戰車。各式重型裝備,可能會轉移給海軍陸戰隊及國民警衞軍。美國陸軍將會繼續有能力迅速打贏中強度的中型戰爭,應付大規模戰爭的能力仍須觀察日後走向;但蘇聯瓦解後,美國與中型國家打仗的機會比打大戰多,一支較小而較靈活的陸軍更合需要。
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的行動往往要保密,在這場戰爭中,其角色可能要一段長時間才會有較多曝光,但肯定不會完全大白於天下。筆者相信這場戰爭是現代戰爭中特種部隊有最多參與的一仗,美國各個兵種中,特種部隊將會是唯一擴充規模的部隊。
以上種種,只是美軍在未來十多年的軍力建設大概,其間很多變數會影響實際發展,例如美國經濟走下坡,軍費便難免減少;新能源開發如有突破,美國對中東產油區的興趣便會大大減低等等。
今日應是本欄的結束篇。筆者有興趣研究軍事,主要是為了增加對國際政治的研判能力,對於人類以大量資金和人才提升殺傷和破壞能力,筆者其實是十分反對的。在此祝願世界和平,與各位讀者後會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