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
年輕時熱愛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史,最先當然是沉迷於軍事層面,由看書,到「砌」坦克、士兵等模型,再到捉戰棋(外國製,模擬史上真實戰爭如莫斯科攻防戰等,在地圖上擺滿敵、我部隊番號的那種);到了年紀漸大,便去到另一層次,轉為多留意戰爭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
我記得台灣軍事評論員鈕先鍾在論及納粹為何在蘇俄戰敗時,提到一個有趣、非軍事的政治解釋,便是當德軍在一九四一年,最先揮軍入侵蘇聯,瞬即攻陷烏克蘭(當時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首都基輔時,所掛起的是納粹,而非昔日烏克蘭的旗幟。他說打從那一刻起,大局便已定了。本來「侵略」是有機會被美化成為「解放」的,尤其是對恨透蘇聯共產黨的烏克蘭人來說。
上周三,美軍開入巴格達。從電視所見,群眾想拉倒位於市中心Firdos廣場高達六十尺的侯賽因銅塑,有美士兵帶着一面星條旗,爬上塑像,把它包在侯賽因頭部。鏡頭一轉,美軍和星條旗都不見了,只見塑像倒下。據悉,這是因為美軍總部值勤官員在CNN上看到這場鬧劇後,馬上打電話給廣場的指揮官,着令美軍收起國旗並離開現場。但為時已晚,星條旗覆蓋侯賽因塑像頭部的影像已傳遍世界。
一個士兵的愚蠢行為,隨時會令美軍付出數以百倍計血的代價。看了這個畫面,究竟阿拉伯人會把美軍視作侵略及殖民者,抑或是解放者,相信大家心裏有數。如果我是侯賽因、又或者是利比亞的卡達菲、再或是敍利亞的阿薩德,一定會如獲至寶,把畫面向自己的國民及支持者放了又放。看來美國士兵實在要多上有關戰爭的政治和心理課。
我又想起一本描述戰爭心理戰的書,及書中一張十二年前波斯灣戰爭中,極為成功的美軍勸降傳單,不說不知,當中其實大有學問。
傳單最為巧妙之處,在於令伊拉克士兵感到親切、安全和被尊重。原先的設計是美軍受降、士兵臉孔光滑乾淨、以及美國人認為代表友誼及誠意的水果,但當傳單被熟悉中東文化的專家看過後,卻不禁搖頭,並作了三大修改。
首先,傳單中受降的多國聯軍部隊,由美軍改為阿拉伯人,令伊拉克士兵感到只是向回教同胞而非異教徒投降,減少屈辱感;第二,傳單中的聯軍士兵都依從回教徒習俗,蓄着鬍子,令伊軍士兵倍感親切;最後,聯軍款待戰俘的水果中,特別加入阿拉伯人視為「至為珍貴」的香蕉,再次博取對方好感。
筆者無意為美軍塗脂抹粉,究竟美軍現實中會否如此以誠相待對待戰俘,筆者不得而知,但只想以此說明,戰爭中的心理戰確實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