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番臨門角力及港交所高層高調反對後,特區政府在上周突然改變初衷,放棄在十八個月內把公司上市審批權由港交所移交予證監會的建議,並決定將有關建議再作公開諮詢。
從種種迹象看來,政府這次作一百八十度轉軚是特首董建華先生直接介入的結果,也是他繼去年插手決定押後取消經紀最低佣金後又一次以政治考慮否決專業意見。我們認為董先生這樣一而再屈服於個別利益團體、個人的政治壓力下,否決專業人士、專家的建議,只會削弱香港的制度優勢、只會削弱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對香港是弊多於利的。
應該看到,任何政府的重大決策、任何政府的重大改革措施都難免有不同意見,都難免引發不同利益團體的爭議。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需要的是客觀中立的專業意見、需要的是沒有牽涉利益衝突的分析,然後以這些意見及分析作決策的基礎;若果政府全面認為專家的意見理據不足或不符合香港的整體利益,大可修改建議或另覓專家再作研究。
可是在移交上市審批權問題上,政府委任的專家小組固然已將建議及有關理據說的清清楚楚,政府財經官員更已公開表示接受及落實建議。怎麼竟因為有個別人士告「御狀」、竟因為個別利益團體高調施壓,特首就不問情由的把原來的決策一筆勾銷,推倒重來。
這樣以政治掛帥取代專業判斷的做法,這種只講紅(政治正確)、不講專(專業)的做法,怎不令政府的決策左搖右擺、怎不令政府決策的穩定性大大減低呢?這不是弊多於利嗎?
更可怕的是,當特首一而再的遷就某些人士、某些團體的政治壓力而突然修改政府的決策時,只會引發更多類似的告御狀行動、只會讓更多團體及有力人士繞過正常的諮詢及決策渠道直接向特首施壓,希望力挽狂瀾。結果只會讓政府的決策系統無法有效運作,甚麼事都只能交由特首拍板。
當政府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都必須特首過問及拍板時,這樣的決策方式怎會有效率、怎會穩定呢?這不是只會令政府更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嗎?怎麼董先生始終沒有吸取過去幾年的教訓,還要一而再的重蹈覆轍呢?
(圖左)多番角力下,港交所保留上市審批權,李業廣亦允留任主席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