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解放」後,多了自由,亦陷於亂局。不少市民不禁懷念侯賽因的鐵腕統治,農夫沙拉爾說:「我從來都不喜歡侯賽因,我恨他令我們擁有這樣多石油仍飽受停電之苦。現在我卻想他回來,就是每天停電一千次也好。」
侯賽因統治伊拉克二十四年的功過,從來不像西方主流觀點那麼簡單。在外界多數人眼中,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虐待殺害異己,浪費國富興兵動武、興建總統行宮和大殺傷力武器。
不過,對許多伊拉克和阿拉伯人來說,侯賽因不止是個獨裁者。他興建了很多學校、醫院和公路,建設了阿拉伯世界其中一個最好的醫療系統;又鼓勵藝術活動,令國家成為區內一股強大聲音。九一年波斯灣戰爭時,他向以色列發射導彈,更令他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或許侯賽因多年來一手培養出來的恐懼文化仍未消散,許多巴格達人仍不想多說,不想多猜測他的命運,甚至避提他的名字。他們卻對國家前途充滿懷疑,不信任將會統治國家的流亡反對派領袖。
侯賽因一倒台,巴格達就陷入搶匪橫行的混亂狀態,更加深了民眾對他的矛盾感覺。學生加利卜說,在沒有侯賽因的伊拉克,他可以暢所欲言,中年工程師里達卻指現時的亂局不是好兆頭。國民對侯賽因矛盾的看法,正為這個改朝換代的國家平添一道裂縫。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