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
伊拉克戰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在美軍的猛烈攻擊下,侯賽因的所謂「共和國衞隊」潰不成軍,伊拉克軍隊的有生力量大部被殲。美軍的坦克已攻進巴格達,並佔領了侯賽因的總統官邸。面對美國的精兵強將和無比的火力優勢,伊拉克的士兵只能靠衝鋒槍及火箭炮反擊,真可謂雞蛋碰石頭。
侯賽因在南方的日子也不好過。伊拉克的南部重鎮巴士拉已基本落入英國人手中。美軍也佔據了中部大部份要鎮。伊拉克的民兵已經不再構成對美軍補給線的威脅。
美伊戰事在兩周前似乎出現膠着狀態。由於沙塵暴和伊軍的頑強抵抗,美英聯軍的進展速度受到影響。美國國內出現許多批評五角大樓作戰計劃過於冒險的聲音。許多人以為美伊戰爭可能變成持久戰。為甚麼過去兩周戰局會出現如此戲劇性的變化呢?
現在看來是有三個因素幫了美軍忙。
第一,美軍壓倒一切的空中優勢有效地摧毀了伊拉克的地面武裝力量,為挺進巴格達鋪平了道路。在地面攻擊暫時受阻,後援力量未到的二周中,美軍出動幾千架次轟炸機,集中攻擊巴格達外圍的守衞部隊,戰果輝煌。
第二,為了保護漫長的補給線,美軍火速調動了空降部隊來對付伊拉克民兵。這些後援部隊基本上穩定住美軍的後方。而伊拉克的民兵則沒有後勁,只能進行小型的騷擾,並沒有卡斷美軍的後勤。
第三,最重要的是侯賽因本人犯了極其嚴重和愚蠢的戰略錯誤。美軍的噩夢是伊軍將其最精銳的共和國衞隊集中在巴格達城裏,利用民用建築為掩護來和美軍進行巷戰。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美軍的火力優勢就不再起作用,傷亡人數將增加。但是,侯賽因把共和國衞隊的幾個師部署在巴格達郊外,成了美國空軍的活靶子。結果是幾乎全軍覆沒。本來侯賽因可依靠十幾萬共和國衞隊來打一場巴格達血戰,現在他只剩下二萬不到的正規軍,共和國衞隊和民兵,根本無法和近十萬圍城的美軍較量。
儘管美軍擁有軍事上的壓倒優勢,五角大樓目前採取的仍是攻心戰。美國不想全面攻入巴格達而造成許多平民傷亡。這種純靠火力的打法會留下很嚴重的政治後遺症,美國的形象會受損害。因此,美軍的新戰略是巧打。先派一個裝甲旅長驅直入,強佔總統府,以示侯賽因的權力已經終止。這一戰法的用意旨在鼓動侯賽因政權內部的人起來造反,投靠美方。
這一戰術是否奏效現在很難說。關鍵是侯賽因的數千親信隨從們是否仍願進行背水一戰,寧為玉碎,不作瓦全。不管巴格達之戰的最終結局如何,侯賽因的日子是屈指可數。
巴格達之戰後,美國最擔心的是侯賽因及其兩個兒子的下落。如果其中任何一人漏網,都將成為美國的心腹大患。只要侯家不斷種,也許有一天美軍撤離後侯賽因政權仍可捲土重來。另一可能是侯賽因的兒子加入「基地」恐怖組織,利用侯賽因在國外的巨額存款進行恐怖活動。由於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已到了白熱化程度,侯賽因的兒子也許能找到一個避難所,成為拉登第二。
所以,美國的首要目標是斬草除根,務必要將侯賽因父子三人一網打盡,不然後患無窮。這就是為甚麼早前美軍用了四枚一噸的重磅炸彈來攻擊據說是侯家父子三口的藏身之處,寧願炸死這一昔日暴君,而不讓其漏網。
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仍將有一場外交爭鬥的好戲可看。這場戲的主題是伊拉克的重建應該由誰來主導。目前看來,布殊的立場已經很明確,美國將獨攬重建伊拉克的權力。聯合國充其量只能扮演配角,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和募集捐款。美國的理由十分簡單:我出錢出力出人命打下伊拉克,當然由我說了算。不然這七百五十億美元和一百多個美軍官兵的生命都算付之東流了。
但美國的這一立場遭到幾乎所有國家的反對。連最親美的英國和日本都要求讓聯合國擔任主角。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更是堅決反對由美國壟斷伊拉克重建事業。
這場新的外交戰的結局如何現在很難預測。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伊拉克戰火熄滅後,新的國際權力鬥爭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