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肺炎病毒橫行無忌,昨日再奪去五名香港人的性命,創單日死亡人數最高紀錄。其中四人在瑪嘉烈醫院病逝,至今共有十五名非典型肺炎病人在該院死亡,佔整體死亡人數三成七。醫護人員指該院人手不足,憂慮醫療質素受損令死亡率增加。特首董建華前日到深圳密晤國家主席胡錦濤,坦承未能有效控制疫情。 記者:羅偉光、梁洵瑜、陸羽平
【本報訊】由三月初非典型肺炎爆發至今,已有四十人病逝。衞生署公布最新數字時特別指出,昨日共有五人死亡,是單日死亡人數最高數字,其中四人在醫院管理局指定治療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瑪嘉烈醫院病逝。
衞生署資料顯示,四十名死者中,十五人在瑪嘉烈醫院死亡,佔整體人數逾三成七,死亡人數比首先出現大規模感染的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十三人還要高。有前線醫護人員指出,瑪嘉烈人手不足,可能是死亡人數較高原因。
一名自稱在瑪嘉烈深切治療部工作的醫生,在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網頁上留言,指由於人手不足,使一些年紀約四十歲的病人,因缺乏照顧而令病情惡化。
前線醫生聯盟副會長梁裕龍指出,瑪嘉烈接受較多重症病人,該院病人情況多已達第二期,呼吸出現困難,病情會急速惡化,需要醫護人員密切注意,但該院早期人手不足,若情況持續惡化,他憂慮醫療質素會下降。
現時瑪嘉烈醫院有約四百名非典型肺炎病人,約四十人在深切治療部留醫,院內三間深切治療病房不敷應用,今日會再加開一個病房,可提供多十六個床位,有需要時甚至會把手術室改為深切治療病房。由於病人「爆棚」,瑪嘉烈內科顧問醫生黎錫滔稱,不會再接受其他醫院轉介病人,因為「醫院的負荷能力已到達頂峯」。
伊利沙伯醫院深切治療部醫生黎鏡堯則說,瑪嘉烈死亡人數較高,可能與治療方法有關,他說根據臨床經驗,使用愈高劑量的類固醇,病人好轉機會愈高。以他了解,東區醫院用藥劑量最高,病人要「插喉」以儀器輔助呼吸的數目亦最少,威院劑量處於中間水平,約有一成四病人要「插喉」。反觀瑪嘉烈用藥劑量最低,結果有四份一入住深切治療部病人要「插喉」,因此醫管局在四月三日已通知各院採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有醫生表示,要「插喉」象徵病人病情嚴重,死亡機會高達三至五成。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勞永樂批評,醫管局錯配人力資源,令瑪嘉烈人手不足。他說根據威院經驗,若醫院有二百名非典型肺炎病人,需要整個醫院聯網人手才足以應付,但瑪嘉烈接受病人初期,並未調動人手。他指醫管局不應一錯再錯,應把非緊急服務或手術轉介到私家醫院,調動人手應付危機。
昨日非典型肺炎新症達四十二宗,包括九名醫護人員及五宗淘大花園的個案。新增的五個死亡個案中,一名四十歲男病人於聯合醫院去世,另一名四十一歲男病人、一名四十五歲女病人、一名五十二歲男病人,及一名六十六歲有長期病患的女病人於瑪嘉烈去世。上周六共有三名病人在瑪嘉烈病逝,其中兩人並無長期疾病紀錄,且年齡只有三十九及三十五歲。
對於死亡病人趨年輕化而且並非長期病患者,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醫務行政)劉少懷昨在記者會上表示,有關病人入院時病況已很嚴重,要直接送入深切治療部,病情反覆,目前的治療方法未起作用。
此外,衞生署副署長林秉恩呼籲,外地非典型肺炎病人不要來港求醫,因本港人手緊張,而長途跋涉來港會令病情惡化及散播病毒,港府會向非本港居民收取全費治療費用。
瑪嘉烈醫院發言人稱,已從其他聯網醫院借調多名深切治療科專家及三十名深切治療科護士到該院工作,亦在內部調配人手協助,加上停收其他醫院轉介個案,相信可紓緩深切治療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