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多次在本欄指出,在美伊戰爭中最難掌握的是伊拉克的軍民士氣,而伊拉克軍民對侯賽因政權的叛離,不論層面和發展速度都超乎外間估計。從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報道伊軍在提克里特外圍遺下大量軍備的報道所推測,提克里特也會被聯軍輕易佔領,為整場戰爭畫上句號。
至今,仍有不少人相信伊拉克軍隊只是轉到地下或民間,伺機策動游擊戰。筆者認為,個別死硬派(尤其是出於宗教狂熱而到伊拉克助戰的志願軍)會繼續狙擊聯軍,但不會有大規模的游擊戰。
近數十年來,通過打游擊戰而令一支龐大的正規軍焦頭爛額的,有越戰、八十年代蘇聯揮軍阿富汗之戰和第一次車臣戰爭。在這幾場戰爭之中,游擊隊能頑抗到敵軍撤出為止。這幾仗有若干共通點:首先,游擊隊的補給從無斷絕。越戰時,蘇聯和中國都一直有向北越提供補給,然後通過胡志明小徑送南越。
由於美國當時決定不進軍北越,於是越共不虞補給斷絕,腐敗的南越軍隊甚至把美國援助的軍備賣給越共。在阿富汗戰爭,美國和阿拉伯國家通過綿長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境,源源向阿富汗反抗軍供應軍需品,連當時屬最尖端武器的肩托式「刺針」防空導彈也大量供應。
但現時伊朗、約旦和敍利亞均不願惹火上身,大規模向伊軍供應補給是不可能的。而且阿富汗多山、越南又叢林茂密,與伊拉克地形不同,美英聯軍亦掌握各種先進偵察裝備,足以切斷補給線。
另一個可以決定游擊隊抵抗力量的因素是兵源,沒有新人加入的游擊隊,死一個就少一個,驅使平民加入游擊隊去冒生命危險,主要是宗教、解放同胞、向敵軍報家仇國恨這些動機。但宣稱獲得百分之一百選民支持的侯賽因,多年來用殘暴統治,維持政權穩定,並非以政績維繫人民。
聯軍作為佔領軍,表現亦算克制,戰爭常見的佔領軍姦淫擄掠的場面不可能出現。
局面穩定後,沒有多少人會響應「反美復侯」的號召。個別的游擊隊在缺乏補給兵源的情況下,便會像伊拉克南部的頑抗部隊一樣,逐漸銷聲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