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官方再難隻手遮天

傳訊四圍炳:官方再難隻手遮天

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筆者翻開報章,除了疫情和打仗外,再也找不到甚麼重要新聞。整個香港上上下下各階層均生活在病毒的陰影下,做老闆的生意淡薄,打工的人心惶惶,做學生的無所事事,一眾人等的作息規律都被打亂了。

坐困家中惟上網
為口奔馳的打工仔,外出開會和應酬次數亦減少了,有些幸運的員工可以待在家中,對着電腦接受遙距差遣;閒暇的時候,大家為了「避炎」,也盡量減少行街食飯,到人多擠迫的地方更是可免則免。
換言之,不少香港人選擇在閒暇時間留在家中,在家的時間長了,看影碟和上網的時間也相應增加,用手提電話與客戶或朋友聯絡取代了面對面接觸,廣發短訊替代了千言萬語。在現時惶恐的社會環境下,香港人更加生活在互聯網和流動科技之中。
大專院校和中小學的同學齊齊留在家中,多了用電腦打機在所難免,而上網做功課或看看最新消息的時間也大大增加,大家可以參看HKIX近日的數據,踏入4月份增加了的交換量便可知一二。
此外,據一本地網站的公布,近日網民在該網站內購物的數量,似有增加之勢,在香港的網上購物行業乏善足陳的年代,這個所謂的增長有點兒鹹魚翻生的況味,不過筆者相信網上購物總金額仍然不會很大。
對大部份上網用戶而言,從互聯網獲得資訊始終是首要目的,尤其是在資訊封閉的時代。由於政府以私隱為由,拒絕詳細公布受感染人士居住的大廈或屋苑名稱,令不少希望藉此有所防範的市民大感失望。

資訊封鎖現缺口
結果,有數名大學畢業生結集經媒介公開的受感染地區資料,透過互聯網向公眾發放,滿足了不少人的要求。最終,政府被民意逼迫也要公布受感染地點的資料,這數名大學畢業生的小型「革命」成功了。
當然,科技是兩面刃,它解放了我們的資訊自由,讓大家可以打破封閉,向全世界發聲,但也可以為世界製造破壞。近期,有人利用市民對疫情資訊的渴求,把內含某醫生解釋非典型肺炎的檔案,以附件形式的電郵廣發天下,但附件卻內含病毒,透過朋輩間互相傳送,稍不留神者開啟附件,便會立即中招。

只顧硬件太短視
無可否認,科技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生活的一部份。筆者在此筆耕,目的不只是想說明科技怎樣怎樣,更想提出一個問題──既然科技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我們對「它」在社會中的運作,究竟有何認識?
我相信這方面的研究是不足的,近年外國流行所謂科技社會研究(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簡稱STS),中港在這方面仍在起步階段,香港要成為資訊科技的樞紐,除了發展「硬」科技外,「軟」科技也不容忽視。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