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終於攻陷巴格達,雖然進程沒有預料的那麼快,但美軍的軍事勝利是意料中事。直到執筆為止,美國的眼中釘侯賽因和他的兒子仍然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不過,即使他們仍然生存,所起的作用已經有限。蓋大勢已去,前兩天伊拉克駐聯合國大使在巴格達陷落時對記者說:「遊戲已經結束,願和平重臨伊拉克」。
今次美軍攻伊雖然勝利,卻贏不了世人的掌聲,除了部份美國人贊許外,世界各國的表現是一片沉默和困惑,回教各國更以沮喪的心情待之。美國正面臨「馬上已打天下,馬下如何治之」的局面,以美國的軍事實力來看,前段容易,後段管治卻難。
長遠商業利益最吸引
首先,美國面對的是師出無名之嫌。美國這次急不及待出兵,理由是盡快消除伊拉克所擁有的大殺傷力武器,雖然大部份聯合國成員都贊成給聯合國武器調查團多點時間查出真相,但美國不肯,單方面出兵,如今幾乎掃平了整個伊拉克,既看不到伊軍使用化武,也找不到絲毫大殺傷力武器的蹤迹。較早前美國國防部長被問及此事,他卻說侯賽因已把此類武器交恐怖分子運出國外。這種連小孩也不會相信的話,虧他敢說出來。不過這種胡亂指控的事他是慣做的,在開戰前,美政府不是不斷向世人展示所謂大殺傷武器的「證據」嗎?只是後來證明全是假的。
現在世人不得不懷疑美國攻伊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hiddenagenda),最明顯的是令所謂軍事工業系統(militaryindustrialcomplex)發戰爭財。既然整個戰事耗費數以千億計的火箭彈藥,那麼負責供應的企業哪有不發財之理;再其次是伊拉克戰後重建的龐大開支,這個重建計劃不但能帶給有關企業短期收益,如果處理得宜,還會種下以後的長遠商業利益。舉例說,戰後替伊拉克修橋鋪路、重蓋醫院、學校、發電廠及碼頭等,雖然花費巨大,但這些是一次性工程,屬短期利益。其實比這更重要的是,那些具有長遠性的設施,例如全國性的電訊系統,哪個國家負責重建將來便用那國家的規格和設備,一經定位,以後便難改變。還有,那些巨型的發電設備、煉油工廠、輸油網絡,甚至民航機隊,哪家企業能首先包下工程,便控制以後的維修保養、零件供應,自然帶來長期財富。
作為勝利者的美國,定會把這些肥肉全攬下來,怪不得連反對美國出兵最烈的德法兩國,也忙不迭向美國要求參與瓜分那些肥肉。原來德法俄開始時堅持不讓美國單獨攻伊,也是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因為法國在過去20年一直是伊拉克最大的投資者,法國的Total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伊拉克的石油相關事業。德國卻是伊拉克石油化工廠、肥料廠、電訊公司設施的最大供應商,甚至侯賽因的眾多行宮也是德國設計建造的。至此,在利益面前,各大國把正義面具撕掉,積極加入利益爭奪戰中去。
人們不禁要問,戰後伊拉克已是廢墟處處、百廢待舉,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只能靠美國援助才能重建,按道理美國是應把重建項目批給國內企業,其他沒參戰各國不應要求分肥。但事實上,開始重建時的確要美國先付鈔,但隨後伊拉克的龐大石油收益可以償還債項有餘,美國對此早有盤算,所以未開戰已籌備成立伊拉克石油信託基金,將來源源不絕的收益便用作重建之用,最後伊拉克也是用自己錢去重建美軍破壞了的家園,重建過程的收益又歸破壞者(美國)。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