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交所(388)及上海期貨交易所昨日簽訂諒解備忘錄,聯合發展能源衍生產品。港交所副營運總裁霍廣文稱,雙方目標是共同發展一個亞洲能源衍生產品市場,但初步只研究推出,以亞洲地區交投最活躍的中東原油為標準的期貨合約。
兩交易所將成立聯合工作小組,並會諮詢中國的石油公司、用家、投資者及交易所參與者,若認為可行,兩所將成立一家對半股權合資公司提供交易服務,並制訂具體商業及運作模式。
霍廣文稱,兩交易所已各自將合作諒解備忘錄內容介紹給相關監管機構。但他不願透露監管機構的回應,只說由於剛簽訂諒解備忘錄,現時難以預測何時會完成諮詢及取得所有必須的審批。
被問到原油期貨產品會否同時在香港及上海交易,以及將使用何種貨幣買賣?霍廣文指出,產品雖然是同時供內地及國際投資者買賣,但只會在單一市場交易,基於國際油價均以美元報價,故不排除原油期貨產品亦會用美元交易。然而,最後在哪個市場買賣及外滙調撥問題,則有待日後的研究及諮詢。
新加坡目前的中東原油期貨產品買賣交投已甚為活躍,港交所及滬期所現在才開始研究成立合資原油期貨產品市場,當中很多具體細節還有待商議與審批,且兩個市場一直在互相競爭成為今後的中國金融中心,產品推出日期難以預料,能否取代新加坡這個亞洲石油交易中心實成疑問。不過,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姜洋卻甚有信心。他指出,中國每年原油產量逾1.6億噸、進口量約7000萬噸,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性愈來愈強,預計到05年石油供求缺口將超過1億噸,三至四成要靠進口。
若能盡快推出原油期貨,可為石油公司及用家甚至投資者提供必要的風險管理工具,中國作為亞洲地區最大的原油生產、消費及貿易國之一,亦完全有理由成為區內的原油定價中心。他說,滬期所雖成立於1999年,但前身之一的上海石油交易所在93年5月3日至94年5月16日共經過197個交易日,累計成交原油、汽油、柴油等石油期貨達2466.62萬噸,金額514.98億元人民幣,無論交易量及交易額都超過當時的新加坡市場,僅次於紐約商業交易所及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