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迹象顯示,侯賽因家鄉提克里特一帶將會是這場戰爭中最後一役的戰場,而且聯軍將可能面對最有決心的抵抗。
提克里特一役的可能戰況,要視乎聯軍統帥的考量。如果英美領袖不想戰事延續到天氣炎熱之時及避免夜長夢多,就會寧願付出較大傷亡代價,正面猛攻,希望一鼓作氣打贏戰爭。
另一個可能的選擇,是先行調兵圍困提克里特,其間只進行空中轟炸及特種部隊突擊。由於聯軍要把部份兵力留下在巴格達及各城市維持起碼秩序,避免社會失控而妨礙重建,故此亦未必能調集大軍圍攻提克里特。由於美軍第四步兵師先頭部隊已抵達戰區,這一個師的部隊可能是進攻提克里特的主力,採用這個方案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在戰場上考驗第四步兵師這一支數碼化部隊的戰力,進一步完善有關系統的性能。
在巴格達、巴士拉、摩蘇爾三個人口最多的城市的控制權相繼易手後,聯軍其實已經可以開始進行後侯賽因時代的政權建設及人道救援等工作。只要最後頑抗的伊拉克部隊受圍困,便不會影響大局。事實上,以聯軍的空中優勢,殘餘的伊軍抵抗部隊要自保都困難重重,更遑論要主動出擊反攻了。
提克里特之役如果開打,除了看聯軍的策略之外,也要看伊拉克部隊的情況:第一是鬥志士氣,除非侯賽因未死,否則守軍便會因為沒有效忠對象而缺乏凝聚力。大家可以在報道看到,伊拉克各地都是侯賽因的塑像和畫象,伊拉克人過去二十多年中,侯賽因就是主宰一切的中心,再沒有人有他一般的號召力。而侯賽因治國期間注重個人集權,而非推行政教合一統治,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算是宗教影響力較薄弱的地方,故此宗教信仰不能代替侯賽因成為伊拉克軍的精神力量之源。
另一個因素是補給情況,即使仍有一定數量的守軍願意負隅頑抗,但如果彈藥補給不足,戰鬥力便會逐漸枯竭。筆者估計,即使真的有提克里特之役,也會很快以聯軍全勝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