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明道出玄機 小型足球「復活」

郭家明道出玄機 小型足球「復活」

六、七十年代,香港足球亞洲稱王,原因是當年小型足球文化興起,孕育技術出眾的球星如姚卓然、何祥有、胡國雄等等。近年,香港足球已淪為亞洲三流角色,衰退原因或多或少與小型足球較前失色有關。適逢「NIKE香港五人足球賽」下周六、日在旺角麥花臣球場進行總決賽,「足球智多星」郭家明以「主人家」身份道出小型足球在港的興衰。
圖?文:李勇明

記: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小型足球發展蓬勃嗎?
郭:以前香港的小型足球好受歡迎,多為七人賽。記得六、七十年代,各地區也有自己成立的球隊,好像上環的卜公、筲箕灣的筲聯、灣仔的修聯,以及佐敦的官涌等。當年的通訊並未發達,球隊間的約戰,就透過刊登報章(商報、正午報等)達成。

多磨練腳下功夫
記:以前香港足球成績佳,是否歸功於小型足球?
郭:小型球的場地較細,球員要有良好的基本功。當自細在小型球比賽磨練,腳下功夫一定不俗。以前踢小型球踢得好會有人賞識,引薦入港青、表現出色的更會成為大港腳,好多球星都係小型球出身,好像黎新祥就是在卜公成名。
記:現時的小型足球與以往有何分別?
郭:時代不同,現時大部份的石地球場,都有政府呼籲青少年不要食「丸仔」的海報,家長見到,對足球的印像非常負面,怎放心讓子女們踢波。幸好,近年有類似「NIKE香港五人足球賽」的出現,因組織較完善,家長安心讓囝囝參與;但論小型足球的發展,以前一定較現時蓬勃。

培育新血成長
記:小型足球對推動足運有何幫助?
郭:之前講過,小型足球可提升足球員的基本功,不過就要自小開始磨練。今屆NIKE五人足球賽,四個年齡組別中我會特別留意十三、十六及十九歲以下三個組別,看看有否具潛質的球員,為香港幾支年輕代表隊尋覓新血。

花式控球最能考驗球員腳下基本功。

NIKE五人足球賽的比賽場地較一般七人足球場細,技術要求更高。

足總技術顧問郭家明(右)認為小型足球活動有助提升香港足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