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月旦:非梁愛詩不可

常山月旦:非梁愛詩不可

古德明

非典型肺炎在董建華政府瞞瞞瞞政策之下,今天完全失控。報紙說,當局已經制訂應變措施,一旦董建華也病倒,即由律政司長梁愛詩代理職務,雖然《基本法》規定代理者應是政務司長。
梁愛詩當然不承認這段消息。但她也曾經不承認胡仙案偏私,不承認控告民主派示威者是政治恐嚇。這位前民建聯黨員說的,是不是古時所謂「人言」,可不可合成「信」字,香港市民十分清楚,否則民意調查榜上她不會次次穩居末席。
至於政務司長曾蔭權,由於前朝港英色彩還未盡褪,民望算是最高。但新中國官員向來愈孚民望愈難立足。前香港政務司長方安生不明白這一點,挾民意覬覦董建華職位,結果要倉皇引退;現在曾蔭權明白這一點,安分自保,職權還是被一一解除,只剩下一個官銜,一分厚薪。

舊中國則有點不同。例如隋文帝年間,韋世康任絳州刺史,民望口碑一時無兩,「奏課連最(考核政績次次都最好)」,於是獲擢升為禮部尚書。後來韋世康想告老還鄉,文帝婉拒說:「今次所請,深乖本望。縱令筋骨衰謝,猶屈公卧治一隅。」當時天下只設四大總管,分領荊、拜、揚、益四州,其中三州總管都由親王出任,只有荊州總管,文帝請韋世康擔任,原因不外兩句話:「世康為政簡靜,百姓愛悅。」(《隋書.韋世康傳》)
古代明君無不重視民意。春秋齊桓公有一次問管仲:「王者何貴?」管仲說:「貴天。」桓公仰面望天,不明所以。管仲說:「所謂天者,非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說苑.建本》)這成為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秘訣。
但新中國大員向來民望愈低職權愈高。董建華就是在「下臺」呼聲響徹香港時拜命連任香港長官的。他的問責下屬當然都以他為榜樣。董建華自己則以北京諸公為榜樣。他清楚記得一九八九年六月「鄧小平下臺」、「李鵬下臺」等呼聲響徹京師時,北京諸公用了甚麼手段。
「百姓為天」只是封建時代的觀念。董建華一定不負北京所望,梁愛詩也一定不負董建華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