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一一恐怖襲擊後不久,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Krugman)寫了一篇名為「受傷的城市」"AnInjuredCity"的短文,說的是紐約市在恐怖襲擊後的經濟前景。他在文中指出,九一一恐怖襲擊雖然大大增加了紐約的風險,但從歷史經驗來看,大城市抵禦「突襲」、抵禦重大「災禍」的能力相當強。
就以日本在二次大戰的經驗為例,盟軍對各大城市都進行大規模空襲,不同的城市所受的損傷各不相同,其中東京所受的破壞最嚴重,死傷的居民也最多。不過,這樣的差異並沒有改變不同都市在戰後的發展。受戰火破壞較輕微的次級城市並沒有取代較重要城市如東京的地位。克魯明認為,這說明大城市復元的能力很強。
而年多以來的事實也證明克魯明的分析沒有錯。紐約雖然仍被視為最可能受恐怖襲擊的地方,紐約市內的重要設施如地鐵站更有不少手持來福槍的國民警衞軍巡邏,但這樣的緊張氣氛並沒有打擊紐約作為金融中心、商業服務中心、旅遊中心的角色。
花了這許多篇幅介紹紐約市遇襲後的經驗是因為香港目前的處境跟九一一後的紐約相近。而我們相信,當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後,香港這個「染病的城市」的長遠經濟發展及地位將可保持,不會因此而陷於長期衰落之中。
應該看到,香港的金融中心、商業服務中心地位並不是偶然建立起來的,也不是天掉下來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包括人才、制度、經驗的累積才逐步成型及發展。
今次非典型肺炎疫症毫無疑問在短期內減少各項服務的需求,但肺炎並沒有令香港損失專業人才,也沒有損害香港公平開放的市場經濟制度及其他經濟基礎設施,更沒有令香港累積多年的服務及商務經驗化為烏有,只要這些因素依然存在,香港依然可以保持作為地區金融中心、商業服務中心的地位。可能不同的是,所有旅客在來往不同地方特別是香港時,都要面對比以前嚴格的防疫措施如探熱及申報身體健康狀況等。情況就像紐約市在九一一後派出持來福槍的國民警衞軍巡邏地鐵站預防恐怖襲擊一樣。
(圖)當非典型肺炎受到控制後,相信香港的經濟地位將可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