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度過肺炎的日子

共同度過肺炎的日子

讀者 黃天沂

有關非典型肺炎的報道已佔據香港各大報章頭條近一個月,市民心中的肺炎陰影一直揮之不去。幾時才能揪出肺炎的病根,真讓政府煞費思量;面對炎症,互相指摘、推搪都於事無補,我們要的是「既是同舟且共濟」的務實精神。
全港醫護人員站在抗炎第一線,實在令人敬佩,理應得到市民的掌聲;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另一面,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應有的職業道德,他們如能以身作則,公開呼籲港人合力滅炎,更能增加市民的信心。
姑且不要讓讚揚醫護人員變成一種政治取態,反而醫護人員如何自我激勵才是最重要的。何況非典型肺炎並非世紀絕症,只要做足防範措施,又有何懼?如果連醫護人員也惶惶不可終日,實非港人之福。所以,筆者認為,全港的醫護人員愈是緊急關頭,愈是要表現出處變不驚、身先士卒的高尚情操,不然,醫者不能自醫,叫一般市民如何自處。
至於我們的民意代表,也不要抱着「趁你病,攞你命」的心態,做無謂的指摘,如「如果有人因為沒有口罩受到感染,政府要承擔最大責任」、「染上非典型肺炎的私人執業小兒外科名醫劉大鈞,錯信楊永強不戴口罩診症」等言論實在讓人心寒。現在的問題是,全港市民如何共同承擔,做些實在的防炎措施。民意代表除了繼續監察政府施政進展外,當務之急並不是只懂向政府發炮,而應集中火力把炮口對準「炎魔」。

並非不治之症
根據政府公布的數字顯示,非典型肺炎的疫情仍有上升趨勢,但不要忘記,那些累積個案的患者只是有肺炎症狀,是否染上非典型肺炎仍可打上一個問號。至於大部份死者都是長期病患者,或於感染後期才送院接受治療,換句話說是併發症或延遲醫治才會致命。非典型肺炎實在令市民憂慮,但是否如某些報道所形容的「世紀瘟疫」、「一片死城」那樣恐怖,實在值得商榷。
世衞專家也指出非典型肺炎的傳染對兒童和老人都不太強,反而二十至四十歲的人群屬易感染的高危一族,所以,非典型肺炎最容易傳播的地方不是學校和公共場所,而是家庭。市民應理性地理解病情,不要以為戴口罩就萬事大吉,戴口罩只能防止肺炎通過呼吸道感染,其實更應注意個人衞生,並改善居住和工作環境的衞生。當然,港人也絕不能胡亂發放所謂「疫埠」的假消息,讓全世界以為香港已達無可救藥的地步。絕處亦可逢生,我們一定能共同度過肺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