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媒體對攻伊戰爭熱烈而廣泛地報道,那個快速深入,一度贏得中外學者的讚賞。但,大陸媒體對這一場病疫蔓延有沒有同樣熱烈而廣泛的報道?沒有,遑論快速深入。新聞處理,原分親疏,「親」的是肺炎,「疏」的是戰爭。內地媒體連場的本末倒置,反映典型的北京思維,成了這個全球疫症的病源。不幸地,香港承受了也展覽了大部份的病徵。
毛孟靜
上面起初的若無其事,搞至香港今日的面目全非。過程中的關鍵,是香港的新聞自由,沒有「死於安樂」。
也許仍會有人批評,本地媒介在事發初,並沒有幫忙帶出危機感。事實上,廣東一帶一度掀起「煲醋」消毒熱潮,只成為香港人的社會笑談,甚至直到新加坡率先隔離病人,仍有許多香港人訕笑:要不要這麼大陣仗!
煽情報道,與製造恐慌,本也只是一線之隔。有關病疫的新聞,媒介基本上只能跟隨政府的公布。除非有記者得到甚麼官方機密文件,足證有甚麼大隱瞞,成為獨家消息──但,二十三條立法後,這個,還有嗎?
稍為慶幸的,是香港的新聞自由,仍然容許就官方消息大肆報道,再大肆評論,社論仍然可以大聲呼籲董建華下台,梁錦松下台。
這兩項呼籲,成為疫症恐慌的最新鮮打底。市民原本的無奈與憤懣,透過恐慌變成極度犬儒,以至破口大罵,看尖酸刻薄的董伯笑話電郵,通香港傳。
這一場病毒感染,固然是醫護事故,卻更是一場政治事故,是八九六四以來,香港人感染到的最大一場政治不安病疫。回顧六四,面對血緣的傷痛,卻到底仍有地理上的遙距,及時間上的緩衝:其時還有許些年才到九七。
眼下的恐慌,是貼身的、即時的、日復一日的,不知幾時了結,已把香港人對董氏政府的任何信任,連根拔起。母語教學、八萬五、負資產、胡仙案、人大釋法等等,都有分批的受害對象,令社會分化,換不了凝聚力。但諷刺的,是二十三條爭議,梁錦松的買車醜聞,因為「人人有份」,反而令香港人團結起來,齊心向這個政府喝倒采。
在這種背景下,出了疫症恐慌,更是「人人有份」,那份喝倒采的更熱烈廣泛,可想而知。政府鑿鑿否認已自行宣布為疫埠,但董建華會不會鑿鑿否認他處理這場蔓延,毫無向北看的政治考慮?相信很難。這項政治指控,在猖獗地蔓延,董維持沉默,讓人覺得他默認。如果他否認又隨時惹來「看,他不打自招」更多的指控。這名特首治港,已進入了動輒得咎,進退維谷的地步。
這樣說,並非立志唱衰政府,或在已見歪七倒八的局面,再加上一腳,而是想標明,這情況已是歷史事實。誠然,香港不見亂,仍是個有規有矩的先進社會。也沒有幾萬人戴口罩上街抗議,也不大可能,不是說別到人多的地方嗎?抗議之心在室內滋生,恐怕會蔓延得更快。
有說,這個病毒最終會成為香港的「風土病」,落地生根,於是見戴口罩的人似乎減少了。
由危機感到認命感,香港人卻不能本末倒置。疫症,總會過去,但背後的扭曲管治思維常在。要繼續反二十三條。要繼續請梁錦松離開──可預見的香港經濟大蕭條中,怎生由他做經濟主帥。
如果北京繼續認為挺董等如保港,是最大的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