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聯軍這場仗只打了短短二十一日,侯賽因政權就已土崩瓦解,其進展之快和順利,不單止阿拉伯世界不能置信,連美軍也不相信,不看好聯軍一派的分析家,更是眼鏡碎遍地。美國副總統切尼得意洋洋地說,這場仗是「歷來最非凡的軍事行動之一」。
侯賽因政權如此輕易就倒下,阿拉伯世界一些民眾拒絕接受。一名巴勒斯坦人說:「這是一場悲劇,也是一場血腥的喜劇,我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伊拉克好像沒有戰鬥就放棄了巴格達,伊拉克軍隊在哪裏?他們都消失了嗎?」
阿拉伯傳媒反應亦一樣。「這個下午的超現實景象,在昨天之前是不可想像的。」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記者阿卜杜拉周三在侯賽因像倒下時說:「做夢也想不到會看到這情景。事前若有人這樣對我說,我會說『不可能』。」
不可置信,是因為先例不是這樣。兩年前的阿富汗反恐戰,美英聯軍花了六十五天才推翻塔利班政權。九一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打了四十三日,伊拉克才投降。
不能相信,是因為伊拉克和分析家戰前警告,伊拉克會使用焦土政策、拖以色列下水、生化武器、自殺式襲擊戰術以至城市巷戰等等策略對付聯軍,不可輕視伊拉克反抗能力。
事前種種預期,也令以為要花一番力氣才能攻陷巴格達的美軍,有反高潮之感。海軍陸戰隊下士雅米洛夫斯基說:「這理應是超級碗美式足球賽,對不對?另一支隊伍在哪?」
誰又會料到,這些戰術統統不靈光,巴格達雙重防線又是這麼不堪一擊?埃及一份報章周四的頭條標題是:「侯賽因欺騙了伊拉克和阿拉伯人,巴格達片刻失陷」。切尼也譏諷在聯軍開戰初期戰情不順時說三道四的分析家,指他們是相對於隨軍記者的「隨電視直播室報道退休軍官」。
聯軍快速取勝的關鍵是甚麼?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霍普金森,向本報表示有三大因素:
第一是聯軍的精準武器的確厲害,在空中支援打擊中消耗伊軍大部份戰力;
第二是伊軍共和國衞隊錯誤地部署在巴格達外圍,沒有及時退守城內而被美軍擊潰;
第三是伊軍的指揮控制系統出了問題,調動反應緩慢,也失去了組織巷戰的意志。
至於不用生化武器,他認為是因為效用不大,伊拉克無謂自損信譽。
切尼指出的兩大要點,第一是美軍戰鬥能力一日千里。九一年遇上沙塵暴時,空對地激光制導導彈的命中率只有兩成,現在是百分百;當年遇上沙塵暴時,命中目標照片要兩日後才有,指揮官要看地圖和無線電確認位置;現在馬上就有照片,打開電腦即能定位。
第二要點是侯賽因估計錯誤,以為可再用九一年戰術,美軍這次有備而來,一早就控制油田和西部導彈基地,令伊拉克的焦土戰術和擴大戰線策略用不着。
英軍波斯灣地區司令伯里奇,則指是作戰計劃成功:「美軍進迫巴格達是後世軍事史學和學者要仔細研究的一役」。美軍部隊兵分兩路擊潰巴格達外圍守軍後,隨即佔據國際機場和開進巴格達,這兩步大膽之舉除了探清了伊軍虛實,也打擊了伊軍軍心,毋須慢慢圍城,就令侯賽因政權崩潰。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