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的離世,帶給香港人極大的感傷與惋惜。連日來,對他的懷念、追悼在香港掀起一陣一陣的高潮,星期一設靈,數千民眾從清晨至深夜排隊進入他的靈堂致意,星期二出殯,市民雖不能進入靈堂,也有逾千人在殯儀館外等候靈車,更有民眾到歌連臣角火葬場送他最後一程。沒有去致祭或與他惜別的市民,也盯着電視機,看看報紙上有關他的消息,帶着懷念,帶着深情。
這表示香港市民的有情有義!對於曾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歡樂、增添色彩的成功的藝人,有一份依依不捨之情。
如果我們的特首能感受到市民這時的心情,又或者他真的重視所謂「創意產業」,他是不是也應該去一下靈堂鞠個躬呢?或至少,他可以送一個花圈,表示唁念。可是,我們沒有看到。他是感受不到市民的感情嗎?不知道張國榮二十多年來對香港創意產業的貢獻嗎?還是對同性戀者還抱着過時的觀念呢?
在非典型肺炎的肆虐之下,香港百業蕭條,幾乎人人都為自己的職業、供款、生計而犯愁。但即使這樣,市民仍忘不了那些在前線奮戰的醫護人員。他們的愛心、勇氣和專業精神,他們日以繼夜不顧安危地緊守崗位的工作,使市民在面對困難時受到鼓舞,也會平添一點勇氣。不斷有市民在報上登啟事表示對醫護人員的感謝與支持。不斷有鮮花送往有關的醫院。香港市民在困苦中仍然表現出有情有義。
我們的特首有感受到市民這種心情嗎?為甚麼一個月來,他對我們醫護人員沒有說一句鼓勵的話?為甚麼他完全沒有頌揚醫護人員的高尚情操,反而將「高尚情操」這句話送給一個稅前買車的高官?
別說「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了,董伯即使翻一下報紙,看兩眼電視,應該都知道市民最心有所感的事是甚麼?他怎麼會如此麻木?如此無動於衷?
上月十八日,英國國會投票決定英國政府是否要出兵伊拉克,英首相貝理雅當天要在國會發表演說,這篇演說對國會投票的影響關係至大。而倘若出兵的決議被否決,貝理雅的政治前途恐怕就此告終。同一天,在演說前,貝理雅竟然還出席一個電視節目,向一群情緒氾濫的反戰的家庭主婦,不厭其煩地解釋英國為甚麼要出兵?這些婦女與其說向貝理雅提出詢問,不如說是對他惡言指摘。然而,在即將要作極重要的國會演說之前,貝理雅仍然極為耐心地與婦女們談話。
這就是對民眾的關心,對民眾關切的事感同身受,給民眾一種同呼吸、共命運的感覺。這才是一個領導人應有的風範。
而我們的特首呢?即使在他說對於受非典型肺炎打擊最嚴重的行業,要提供紓緩措施時,市民恐怕也只是抱姑妄聽之的態度。因為他的一切表現都是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