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除了可以用作生息的投資工具外,有很多金融機構及投資者都會利用債券作為短線投資工具,藉價格波動而賺取盈利。尤其是投資銀行及中大型證券商,大多數都會成立專責部門,處理債券投資。
雖然本地有不少投資公司亦設有同類型的投資部門,可惜它們一般並不會選擇投資於本地債券,而本地債市的最大參與者仍然僅限於銀行及金融管理局,藉着買賣外滙基金債券,「調整」市場利率走勢及穩定銀行之間的拆息息率。
本地債券市場雖不活躍,但並不代表本地投資者對債券不感興趣。相反,不少投資者都有投資於債券,不過仍是以美國國庫債券為主,原因是該類債券的違約風險最低。另外,各國政府均會選擇以國庫債作為儲備之一,在市場存在大量的買賣盤下,供求可以處於均衡狀態,亦有提高其流通性。
雖然債券的投資技巧並不如期權合約般複雜,但亦需要留意多項足以影響債券價格變化的因素,其中首要因素是市場對息率走勢的預測。
由於不同債券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並不一樣,單以債券的到期年期來說,購買短年期債券,價格風險雖然較低,但其「到期報酬率」﹙YieldtoMaturity﹚亦相對地低;而長年期債券雖然到期報酬率較高,不過,價格風險亦會相對地高。
除到期年期外,其實仍然有不少的因素會影響債券價格之敏感度,不過可能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把注意力放在市場利率上,所以投資者只知道「息升債跌、息跌債升」的現象,而忽略其背後的變動因素。
彭偉新
小啟:麥萃才教授抱恙,本欄暫由彭偉新君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