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對抗肺炎後遺症

全民對抗肺炎後遺症

香港非典型肺炎的疫情已初步受到控制,但肺炎事件對香港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並留下眾多後遺症,需要全民作出反省,回應及行動,合力共同對抗這場疫症及其後遺症。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恐懼抑鬱症」
非典型肺炎爆發初期,由於大家對病源、病因、預防及治療方法,均缺乏認識,所以對病症充滿恐懼,及後淘大花園的大型社區爆發,更證明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及增加公眾對受感染的恐懼。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與中大社工系在三月底推出了「沉着應戰──情緒支援熱線」,為受事件影響的人士提供情緒支援。而在第一周的來電中有較多是對病症的查詢及表現出擔心及恐懼,但隨着時間過去,市民對疾病的認識較多,在第二周的來電中,較多市民表現出抑鬱及情緒低落的表現。由於要長期停課,大部份時間留在家中,社交接觸大幅減少,加上張國榮自殺的消息令社會上瀰漫抑鬱情緒。
所以對抗非典型肺炎不能單靠生理健康的教育,亦要重視心理健康及生命教育。「少握手、勤洗手、勿多手」固然重要,但由於少握手、少接觸所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疏離以至冷漠,亦需要我們重視,筆者呼籲大家多關心你身邊的朋友,尤其是那些親友不多,缺乏支援以及情緒不穩定的人士,定期的電話問候,互相鼓勵,在這個困難時期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等候指引症」
政府面對是次危機,領導前瞻不足不夠果斷、行政統籌及協調混亂,只是再次暴露早以存在的問題。反而無論在政府部門及民間社會中,都有一個怪現象,政府部門中,下級固然要等上級指引,但部門與部門之間亦要等指引,教統局是否停課要等衞生福利局有關病症是否在社區中散播的指引。而民間社會,在停課一事中,家長等學校的指引,校長等教署的指引,僱主亦要等勞工處的指引才能向被隔離而無法上班的僱員放病假。沒有指引,我們社會每個人好像作不了任何決定。

過去數年,無論是公營機構或私人公司常常強調的所謂優質管理文化,就是要有清楚、明確及可操作的程序及指引。我們的工作與人生面對指引、執行指引的指引、閱讀指引的指引。在這次肺炎事件中,我們面對人生的無常,面對不可知的風險,我們所能依靠的是自己,每個人要為自己、為家人學習作出判斷,學習作出承擔,學習在沒有指引下仍有方向、仍有信心、仍有勇氣。

「門戶之見症」
在肺炎事件中,我們仍看到很大門戶之分,中大與港大的醫學院雖有合作,但明顯仍有門戶之見,公營與私營的西醫之間亦有很大的門檻,要私營西醫主動參與。而最大的門檻,要算是香港完全將中醫排除在整個非典型肺炎的醫療系統外,由於病人被隔離的關係,中醫可說無用武之地。
與香港毗鄰的廣州也爆發過類似的肺炎潮,醫院方面運用中西醫配合的方法治療效果不錯,尤其對一些本身也患有慢性肺病的病人,有很多西藥都是禁忌,這方面中醫更大派用場。而國際衞生組織專家亦認可中醫的治療。放下門戶之見,容許中醫參與這場對抗肺炎的戰役,實是市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