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小百科:《信用狀》LetterofCredit

金融小百科:《信用狀》LetterofCredit

在進行即時的商品交易中,要完成交易的話,買賣雙方必須為對方提供「約因」﹙Consideration﹚,賣方需要即時把貨物付運,而買方則需要即時支付貨銀。
不過當交易是屬於國際貿易時,買賣雙方相隔兩地,由於支付貨銀及付運貨物無法同時進行,假如買賣雙方互不認識,賣方便可能不會信任買方,恐怕貨物付運後收不到貨款,因而拒絕把貨物付運;在另一邊廂,買方亦會恐怕賣方收到貨款後不依合約把貨物付運。在各有疑慮下,國際貿易的成功機會可能會因而降低。
為了解決國際貿易上支付貨款與付運貨物之間的時間差距,以及降低買賣雙方所面對的違約風險,信用狀便應運而生。
「信用狀」其實是一封由買方委託銀行所發出的擔保書,證明買方的確有某一特定金額之款項存放在該銀行內,又或者買方的銀行願意批出與該筆款項等值之信貸額,作為支付貨款之用。
由於信用狀是由銀行所發出的證明文件,又或者該銀行願意作出擔保,因此在國際貿易交往上,已成為一份受各方接納為有效付款文件。持有信用狀之人士,可以在信用狀到期日向發出該信用狀的銀行收取該筆款項,又或者在信用狀到期日前,把信用狀以一個較低的價格出售予其他金融機構,而這種就是所謂的折現﹙Discounting﹚或保理﹙Factoring﹚服務。
金融機構在提供折現或保理服務時,會收取當中之差價,作為其服務收費及風險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