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暫緩加稅為權宜之計

陸叔理財:暫緩加稅為權宜之計

香港有待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要同一時間作出相應的行動應付,以目前政府的資源來說,無疑有點兒吃力,所以政府有必要權衡輕重,再次重訂施政政策。

受到非典型肺炎的困擾,疲弱的內部消費市道進一步遭受打擊,香港經濟的復甦步伐肯定被拖慢了。事實上,香港有待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要同一時間作出相應的行動應付,以目前政府的資源來說,無疑有點兒吃力,所以政府有必要權衡輕重,再次重訂施政政策。
早在三年前,我已提過,香港經濟已進入結構性調整,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最少的干預,令市場自我調節,效法歷史上西漢初年時所推行的「無為而治」。
香港一直奉行是市場經濟,經濟體系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當年政府由於希望令香港經濟快走出谷底,於是推出了不少鴻圖大計,試圖加快市場的調節速度。無可否認,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時間性的掌握及施政的力度則似乎未見得宜,故做到的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完全根治問題,以致問題只會愈拖愈長。
舉例說,我曾經有段時間手肘痹痛,醫來醫去總是未見起色,及後發現原來是頸部出現問題,遂對症治理,不久便藥到病除。雖然上述比喻未能全面反映香港問題,但我好希望政府知道現階段香港的問題所在,以便對症下藥,並非是只就問題的表面而隨意施政,否則問題只會深化。
撇除對非典型肺炎處理的迫切性,現時最令政府頭痛的,可能是財赤問題。無可否認,若果財赤問題處理得不妥當,會對聯滙帶來壓力,直接影響投資者日後對香港的投資意欲。不過,自疫症爆發後,港人的信心已經動搖,所產生的後遺症絕對不能忽視。因此,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刺激經濟,而上月提出的預算案,真的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增長預測難兌現
新年度的財政預算建議,是建基於預期今年本地生產總值(GDP)有百分之三的增長。但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這個預算能夠兌現的機會很微。若果政府維持原本的加稅方案,可能在收不到原先減輕財赤目的之餘,更進一步削弱香港經濟。
現階段政府要清楚了解全盤經濟所面對的問題,若維持「原判」,財赤問題短線可能得以紓緩,但換來的可能是內需持續不振,那麼,往後的幾年,只不過是「苟延殘喘」的局面。
所以,即使政府真的難以回應社會所求而全面減稅,最低限度亦要做到延遲推出加稅措施,原因是現階段很難估計疫症何時可結束,其對經濟的打擊程度亦難以預測。我認為,待疫症風波平息後再作一次全盤經濟評估,然後重新部署預算案,才是權宜之策。維持現有稅制不變,很大程度已減輕市場的負擔,對經濟復甦有正面作用。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