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向淘大花園E座發出的隔離令,今日凌晨屆滿。在隔離營度過了十天「與世隔絕」日子的淘大花園居民,終於獲得「釋放」,部份人急不及待地立即返家。有醫學界人士批評,政府在未完成淘大花園的環境評估及改善前,容許一些被驗出體內帶有病毒的居民返回住所,有機會令淘大花園再度爆發疫潮。 記者:陳倩雯、莫劍弦、梁洵瑜、梁維建
【本報訊】衞生署副署長梁栢賢昨表示,十天的隔離期足夠,該署無意延長。他強調,政府已完成淘大花園E座的清潔消毒工作,相信居民染病風險十分低。但他承認,不能百分之百確保居民返家後,並沒有新增的感染個案。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表示,暫不返回住所的居民,可繼續留在隔離營,但當局未必會向他們供應日用品。
政府新聞處發言人表示,二百多名被隔離的居民中,已有五十人登記在今日凌晨大廈解封後,會第一時間回家。而被驗出體內有病毒的十六名居民當中,有部份表示自願繼續接受隔離。
在封樓前一天遷出的二十七樓住戶顧女士,現暫住屯門親戚家中。她昨日返回住所陪同食環署人員上門清潔消毒時表示,仍然擔心有住客體內潛伏了非典型肺炎病毒,令她及家人受到感染,故暫不會返家居住。
家居八樓的余先生亦說,除非政府找到E座的病源及消滅病毒的方法,否則不考慮遷返。
租住E座十九樓一單位的何女士抱怨要白交租及水電費,希望政府可以賠償。她不肯入住隔離中心,是因為不信任政府,「咁多人住埋一齊,交叉感染點算」。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勞永樂擔心,淘大花園污水渠的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再次出現大規模爆發的風險仍存在。他擔心,即使居民按照政府的指引,以漂白水清洗污水渠,未必就能消滅渠內的病毒。
威爾斯親王醫院重災區8A病房的內科主診醫生胡志遠,對於體內有病毒的居民遷回淘大花園,表示憂慮。
他指出,部份被隔離的E座居民初期的鼻分泌物未驗出病毒,惟稍後在糞便發現病毒,反映居民體內的病毒增多,即使已服用抗病毒藥物三氮唑核囗(Ribavirin)十四天,若餘毒未清便遷回住所,其排泄物有機會透過屋苑溝渠散播。
胡志遠認為,衞生署必須長時期隔離及觀察帶病毒者會否發病,確定其糞便沒有病毒才終止隔離。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項目總監崔俊明亦認為,所有帶病毒人士必須服用抗病毒藥物。
他提醒在隔離營內服用過三氮唑核的淘大居民,必須完成兩星期的療程,否則體內殘餘病毒可能散播,同時可能使病毒產生抗藥性,令病者再次感染病毒時,無法用藥有效醫治。
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如居民的血液內有抗體,即可能對病毒有免疫能力,再受感染的機會較低;相反體內沒有抗體的居民,仍有機會受到感染,但就要視乎其他環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