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衝擊經濟 - 李怡

李怡專欄:衝擊經濟 - 李怡

非典型肺炎繼續肆虐,香港感染者及死亡人數都持續增加,而且疫症已擴散到世界上許多國家。
儘管中國已經表示與世衞組織合作,也開始公布感染及死亡的數字,但從去年十一月發生第一個病例開始,中國將疫情向世界及向自己人民隱瞞了四個月,這種以政治考慮來處理關係全球衞生的事,連日來不斷受到各國輿論的指摘。而中國公布的感染及死亡數字,也受到質疑。比如中國公布北京至三月三十一日止的患病人數是十二人,但《紐約時報》則報道,單是在北京祐安醫院接受治療的非典型肺炎的病患,就超過五十人。以中國之大,發病之早,至四月六日止只有一千二百四十七人感染此病,而香港則在短短一個月內,已有八百四十二人證實染病。中國的數字怎能相信?

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各地人民頻繁往來的時代,一個國家出現了疫症,絕不是一個國家的內政。它涉及全體人類的生命安全,也涉及全球的經濟成長。近日,筆者收到一個國際經濟分析師的電郵,表示非典型肺炎這種疫症的持續,是美伊戰爭之外的最嚴重事件,他提到一九一八年肆虐全球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Flu),那次流感的死亡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五,但因為在全球迅速擴散,最後竟造成二千萬人死亡。而那個時代,還不像現在那樣有頻密的國際航空旅行。換句話說,若不加以遏止,非典型肺炎在世界上的擴散會更快,範圍也更廣,更何況這種病的死亡率達百分之三至四。
至於經濟成長,航空業、旅遊業以至飲食、百貨、零售及所有娛樂消費的消沉,會使經濟成長進一步受挫。摩根史丹利上周已調降亞洲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德意志銀行預料,香港今年的經濟成長將減少○點五個百分點,失業率再上揚○點五個百分點,由於觀光客銳減,通縮將更嚴重。
美國《商業周刊》報道,由於中國對疫情處理不當,使投資人質疑中國政府能力,各大廠商已開始思考移轉生產基地,分散風險。中國現已是世界最大電子產品供應地之一,受疫情嚴重影響下的經濟活動,將可能使每年產值上萬億美元的資訊科技業的供應鏈中挫。
全球可能陷入由非典型肺炎而引發的經濟危機之中,這時候,香港特區政府有沒有轉危為機的本領呢?根據過去的表現,筆者認為是絕不能寄予厚望。但至少,總要在防疫、抗疫的措施之外,也提出一些積極的經濟措施來紓緩疫症對經濟的衝擊吧,比如對旅遊業、航空業會不會有些補助措施?怎樣應付進一步高漲的失業潮?對於即將開幕的廣交會,有沒有對參展商的忠告?對於已經不合時宜的財政預算案,是否應有緊急的修正?董建華、梁錦松,現在是考驗你們智慧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