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病 - 吳靄儀

舊 病 - 吳靄儀

我童年的時候,香港還有痲瘋病,痲瘋病人受隔離,在喜靈洲治療,是根本治不好的病。不過,痲瘋已很少了,最嚴重威脅日常生活的是肺癆。學童要打防疫針,市面到處是警告人不准隨地吐痰的告示。雖然也有有錢人患肺癆,但肺癆一般是窮人的病:生活環境惡劣、沒法照顧營養、經年工作過勞,是染病的基本因由。但偏是窮人,患上肺癆,最沒有痊愈的條件,因為沒有能力休養,又沒有人照料,捱一段長長的辛苦日子,就在喘氣與吐血之中痛苦地死去。
最大的治理肺癆的醫院是律敦治和東華三院。那時東華三院長期情況惡劣。政府的津貼很有限,律敦治、東華三院、喜靈洲年年要靠慈善募捐籌款,學生每年幫忙街頭賣旗、賣花。
後來,肺癆漸漸減少了,患上了也不難治好。我中學、大學,一直至七十年代初,最大威脅的疫症是霍亂。每年到了夏天,大家就警覺性提高,每宗霍亂病例出現都是大新聞,因為到了某個數字,香港就要宣布成為疫埠。有一年,霍亂流行得十分嚴重,現在尖東地區,當年是空置的兵營叫「漆咸營」的,用來做隔離霍亂傳染者的「集中營」,那段日子是相當可怖的。
後來,大型蔓延的傳染病和疫症越來越少了,衞生和生活條件改善是重要原因。九十年代初,談論公共醫療服務政策,就有人指出,過去殖民地醫療政策以防止傳染病發生和蔓延為主,所以是以大型醫院為重心,現在傳染病不再是頭號殺手,我們應轉為重視社區健康中心。言猶在耳,傳染病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