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長短不同投資策略有別

投資名言:長短不同投資策略有別

資產分布一般是指扣除流動資金後,投資組合內不同資產類別的比重分配,包括「長線策略性」及「短線戰略性」兩大取向,資產可分為股、債及另類投資3大類別,正如本欄之前不斷強調,單是債券組合已可分為高評級、混合式及高收益3大風險類別。同樣地,股票組合亦可細分為大藍籌與中小企、環球工業大國與單一新興市場,以及多元行業與單一行業等多種不同風險類別。

不同的投資者自然會有不同的投資目的及風險承擔能力,故此,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獨特的策略能夠同時切合所有人的需要。在訂定資產比重目標前,應該清楚了解自己對風險與回報的期望,舉例說,臨近退休的投資者因未來收入逐漸減少,所能承受的風險相對下跌,但對定期利息收入的要求則相對上升。

兩類資產須劃清界線
反之,年輕並擁有穩定入息的人士,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高,較有條件選擇進取的策略。此外,投資經驗、回報目標、投資年期及流動資金需求等其他因素,都能影響投資者對風險與回報的評估。
現時少數銀行能為客戶提供免費的風險分析服務,減少投資者需要「靠估」來釐定資產分布的危險。訂定了資產分布目標後,下一個問題就是何時才需要再調校組合的比重,一般來說,假若能承受風險的程度有所改變,又或是經濟基本因素出現重大變化,投資者便應該因應情況作出調整。所謂「重大變化」,是指一些能夠影響市場長遠走勢的結構性改變或新趨勢,投資領域中最致命的錯誤,莫過於誤將短暫因素當作長遠趨勢,並錯誤地把長線的資產比重作出調整。
「長線策略性」分布有助改善風險與回報比例,並達致長遠資產增值的目標。然而,對於較為進取且擁有豐富投資經驗的人士來說,可考慮同時採用「短線戰略性」伎倆,意謂部署一小部份(約一至兩成)的組合資金來對沖市場於未來3至24個月可能出現之技術性或心理轉變。
短線戰略與短線炒作有所不同,後者傾向捕捉短至幾小時及幾天的價格變動,相對上涉及較多投機成份。短線戰略較長線策略分布更講求紀律,投資者應把兩類資產劃清界線,切忌把長線資金用作短線買賣,參與戰略性投資時,亦要訂下合理的止賺對止蝕比例。

分段減持高風險資產
年初我提出了組合適宜以優質的定息工具為主要的策略性核心資產,然後根據個人承擔能力,考慮長線持有或戰略性地分段持有單一地區股票。有關高評級及混合式債券的理論與技巧,在之前好幾個星期已詳細討論過了,現時我認為這策略仍然十分可取。若能力許可,繼續長線持有一些優質環球高息大藍籌也無妨。至於當前的形勢,是否仍然利好戰略性地分段增持高風險的資產比重?
困擾市場好一段時間的美伊戰事正逐漸步入最後階段,有一些短線炒作的專家建議趁炮火聲增持高風險資產。然而,假如你同意美伊戰事的完結不會為種族與種族之間的仇恨劃上句號,也不會為環球經濟正面對的種種困難提供即時的紓解,那麼現時戰略性的部署應當是藉好消息分段減持高風險資產以套取利潤,下期我會為大家詳細討論。
如讀者有任何疑問,歡迎傳真至Citibank:29628880。
潘國光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投資研究經理